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其结果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这样的作文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学生作文的创新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学生作文的创新既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又能让学生在应试中得到高分。可是让学生作文能够创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地追求形式上的翻新,变换人称,改变文体等方式,而内容上依旧是老一套,此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作文的创新?笔者认为作文的创新,内容的新颖比形式上的翻新更重要。如何让学生作文内容新颖,先得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创新才有了源头活水。
一、教会学生审察生活
做到作文内容的新颖,得从立意和选材上下工夫,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是无话可写,无事可叙,这源于他们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视而不见,不能入心。我们常常告诫学生要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不知道怎样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我们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作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事物进行了观察,但仅仅是表面的了解而已,获得一些粗浅的材料,却不能深知这些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的本真,理解生活,这才是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掌握、处理素材。初中生的思想意识、情感认知刚刚处在觉醒、发展阶段,尚未成熟。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社会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别人的思想与认识。对生活的看法、对周围事情的评价只是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观点,没有经过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套用别人的思想观点来评述生活,自己仍然没有学会思考,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不能入心,当然谈不上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与感悟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生活,而不是拾人牙慧。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生活作出思考和判断,形成问题意识。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这个城市会每天发生一些事情。笔者常常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见闻,学生记录的身边事拿到课堂上让他们讨论,笔者也以其中的一员参与进来。如在限塑令刚实施期间,有一位妇女在一家大型超市买东西,购物袋放在储存箱中,要求借用购物篮将东西搬下去,遭到收银员的冷漠拒绝,引起了争执。笔者把这个见闻拿到课堂,让学生讨论,可以从各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收银员的角度来说职员应该遵守制度;也有学生觉得遵守制度要灵活,而不要死守教条;有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发现问题,管理理念应该心中有顾客,而不是把“顾客是上帝”只当作一句广告语,真正落实人文关怀。在此时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当今提倡“以人为本”这种观念,这种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没有被管理者真正认识和理解,没有在自己的管理中去实践,这也是一种管理观念的滞后。生活中的大事件还可以借用别人的观点,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就不知如何评价了,不知其意义和价值。教师经常就身边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渐渐意识到:生活中大事件自然引起我们的关注,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身边的常常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象,其实认真审视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大问题,进一步探究下去,便能从根本上把握事物本质,也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思维的探究能让学生学会广泛而深入的关注、思考日常被忽视的现象,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关注、质疑、推理、判断的习惯。这一切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对生活认知的能力,也让创新作文有了源头。
其次,还要让学生用一种诗意(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思想情感,来教育熏陶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报道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学校开展了募捐活动,举行默哀仪式后,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品质,这种大爱的洪流足以感动天地,语文教师怎能错失这样的良机?在此期间,笔者让学生发表感言:(1)你最感动的是什么?(2)你觉得最伟大的是谁?(3)你最想对灾区伙伴说什么?(4)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纷纷发表感言,气氛热烈而真诚。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感受在这场大灾难中,所涌现的可歌可泣的崇高行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探讨生活中人和事,要注重挖掘学生内心最美的情感因素,催生他们善良崇高的人性情怀,让他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纯粹的人,不要被世俗同化,坚守做人的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善于抓住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用自己的审美能力与人格力量进行加工,将之呈现给学生。笔者经常就身边令自己有所触动的事在课堂讲出来,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并以自己的心灵创造美。经常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动的事,让这些美好的生活点滴汇聚成溪流来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只有拥有美丽、向上的心灵才会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美!也许一个人的积累不多,一个班级就汇聚成丰富的资料库,这样才有了真正的源头活水,作文又何愁没有新颖的内容呢?
二、教会学生阅读
阅读与作文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他在14、15岁的年纪,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可见大量的阅读对一个人灵魂的塑造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他有高尚的人格,有超凡的智慧,必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完成不少于400万字的阅读量。可见,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同时更要求学生读不同种类的书,应该是体现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品。只有一种思想,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思想的,只有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尤其是把各种既矛盾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放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困惑、进行判断与选择、获得新知,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学会自己思想。他们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会了承担责任;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懂得了舍生取义的崇高;读鲁迅,知道中华民族有不屈的脊梁;读《简·爱》懂得了弱小生命的自强不息的可贵。
阅读不仅为学生培养了高尚的情感,构筑了思想的框架,为学生作文打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色,而且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表达可以从阅读中习得: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熟悉了各种写作套路,不知不觉模仿熟悉的结构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作文不能否认“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模仿历练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新。因此教学上,我们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参照写法来仿写,也可从文章的修改中进行反向的模仿。同时,也可在欣赏范文中来借鉴和仿写,让模仿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当然模仿要摒弃那种因“依葫芦画瓢”,作文出现严重的雷同化。仿写最终目标不是“像”,而是活用别人的方法,而不为他人方法所局限。待学生将基本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形式,使文章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阅读时,要安排好阅读计划,假期读长篇名著,背诵经典诗词,打下深厚的文化功底。要求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平时每次语文课前五分钟,有一名学生上台读一篇文章,可以是经典的散文,或作文的范文(别人的,自己的都行)。读后教师或学生即兴作一点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竞赛活动,朗诵比赛活动等。
三、尊重个性化作文
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化表达,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作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中小学作文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无不和“个性”的缺失有关。作文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个性化作文,即构思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如果说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生活,是培养、呵护他们诗样的情怀,那么允许学生个性化作文就是让学生在作文中释放自己的少年情怀,让他们在作文中尽情地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作文,首先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学生的家庭、生活空间、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事物认知的角度、方法都有不同,因此作文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文要求“我手写我心”,那么在作文中出现以老师的成人的眼光看,显得幼稚、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也是正常的。对此,教师如果严厉批评、指责,那么这些孩子就会套用作文选上的范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大空的话,这样永远也不会作文,不会通过文章来抒写心灵。初中学生思想情感正在发展阶段,还未成熟,他们会常抒发自己的感伤与迷惑,梦想与惆怅,我们应该给予理解与尊重,对于他们的消极、错误的思想认识我们应该指出来,做一些恰当的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而不是横加指责,严厉地杜绝这类文章。其次,要给学生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笔者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周记不限定内容,有时给一些建议,可以自由作文,观察日记,学习体会,生活随感等。内容极其广泛,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写最真实的想法。笔者的评阅打破以往评改作文的规范性,也是大段地抒写自己的感言,与学生共鸣。久而久之,周记成了笔者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一次,有个学生写了这样的内容:我到底该不该爱自己的父亲?原来她的父亲在她八个月大时,就离开了她和妈妈,从来也没有来表示一下他的父爱。笔者在她的周记上这样写道:“谁遇到这样的父亲都难过,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但他给了你生命,在生活中我们要宽以待人,那我们就从身边的人做起吧。”要求学生说真话,讲真事,抒真情,让他感觉到写作如同写日记一样自在,渐渐地培养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老师细雨无声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积极的思想意识,健康的人格。另外还要开放作文形式,进行一些技术的指导,如立意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等。
(吴金萍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