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几句耳熟能详的古语给我们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范畴。回想年少求学期间,曾醉心于优美的文字之中,与作者同悲同喜。有时合上书本,凝神静思,人生世事的许多感慨便会涌上心头。自然,作文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今当老师已十余载,面对现在所教的职校生,有时心存疑问:他们能找到学语文的这种感觉吗?
于是,讲课时笔者试着作一些改变,希望能以独特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寻找学习语文的感觉。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品味美文,思考人生,并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创作出独具个性色彩的文章。
一、感悟生活,用心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色彩斑斓。读过这样一段话,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2008新年祝辞:
“清点一下我们的日子,也许对我们未来的岁月会有好处。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在2007年,我们多少次抬头看过蓝天白云;多少次注视过月亮的阴晴圆缺;多少次在黑夜里数过天上的星星;多少次听过雨点落在屋顶的声音。如果没有,美丽的大自然对于你是不存在的。
让我们再来算一算,在2007年,你有没有读过让你感动的故事;有没有朗诵过让自己流泪的诗歌;有没有学会动人的歌曲,哪怕只对自己唱;有没有写过真情的文章,哪怕只让自己欣赏。如果没有,深刻的人类感情对于你是不存在的。
也许我们能够为自己找到借口:我们的工作太忙了,我们的应酬太多了,我们的处境太难了,我们的住处太吵了。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允许你找借口,它不会因为你有借口让你再活一次。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能够活得更好吗?面对2008,希望大家更加进步,希望大家更加健康,希望大家更加热爱生命,更希望大家活出人生的精彩来。”
俞敏洪的新年祝辞讲得太好了,相信每一位读过的人都会受到鼓舞,希望自己平凡的生命能够迸发出不可遏制的激情。我们的学生不也如此吗?生活中的失意,升学上的挫败感,远离亲人的孤独,使他们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即便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学习起来也可能会索然无味。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以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人生。一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生动的教科书,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会使学生的生活在不经意中增添许多乐趣和惊喜,慢慢地学生的心思会变得细密而敏感,想象和联想也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会发现写作素材就在自己身边。
大自然是如此,世事百态、国际风云的变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课上笔者经常把这些内容作为话题材料与学生一块儿讨论,督促学生思考,并提示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方案。经常练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会逐步提高。比如:作文课上,笔者写下题目《记忆中的2008》,看到作文题,同学们便如打开话匣一般,历数件件不平凡的大事:风雪灾害,3.14事件,铁路出轨事件,5.12大地震,奥运会,三聚氰胺事件,……学生的写作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写作时便会左右逢源。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然后教师从构思方法和提炼主题方面稍加指导,学生完成作文便是水到渠成。
二、灵活处理,品味美文,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科书上提供的文章可以有选择地来学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一般性的文章可作简单处理,重点文章可广泛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创作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比如:高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忆冼星海》,是一篇人物传记式散文。作者茅盾先生以生动的文笔,刻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音容笑貌。文笔洗练,人物形象鲜明,历历如在眼前。品读时便启发学生去寻找这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细细揣摩,然后讨论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很是热烈,有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往小处说,是爱生活;往大处说,是爱国家。”这答案不落俗套,语意精湛,富有个性化色彩。
另外,使用联想学习法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比如《天山景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雨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绿,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这里可以提出质疑:“这儿的颜色用字矛盾吗?为什么?”学生发言见仁见智,有说“绿得发蓝”的,有说是“弄错了吧”,鉴于以上回答,老师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联想解释:先回忆初中学过的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有朱自清的散文《绿》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儿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鲜润呀。”从古至今这种写法存在一种传承关系,目的是突出绿的鲜润和晶莹剔透!相信学生用此联想法,便能把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也平添了几分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学一篇新文章,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到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不断碰撞出思想的小火花,这应是灵感产生的环境吧。
三、感受语文魅力,找到学习感觉
讲课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有些疲惫或注意力有所分散,笔者便会放下课本,穿插一些幽默故事或文学趣谈,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当学生面临写作的困惑时,便与学生交流自己读书写作时的感受,描述自己沉醉其中的时刻,讲述语言文字带给自己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美好感觉,同时希望把这种感受形象地传达给学生,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寻找到学习语文的感觉,爱上语文。
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静坐清晨》,文笔清新优美。批改作文时,笔者写了这样的评语:外面雨滴声声,细读你的文章,感受你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清晨,是一种享受,有你这样的学生,当老师真是一种幸福!
教师评语如润物的春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教师本身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生进入到乐学的境界中。
四、爱上语文,享受创作的乐趣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我们的课堂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分析,而且演变为思想内容的大讨论。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对教材内容活学活用,思维活跃,参与性强。教与学的同时,学生不仅能“输入”知识,而且能够“输出”思想,即多动脑,学会创作,善于在作文时表达自己独到的思想,让语文课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我们老师的任务便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的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比如:上文提到的作文《记忆中的2008》,涌现出很多激情之作。有不少思想性独到的语句可圈可点:
(1)“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然而又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在世界文明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2008,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缩影。”
(2)“2008年,我年满十八岁了。我用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成年。暑假里,我出去打工,深切体验到挣钱的辛苦;我去义务献血,体会到奉献的快乐。2008,十八岁的我要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2008,虽有大灾难,更有大惊喜。多难兴邦!个人、国家、社会的发展亦同此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丧失信心!在人生的低谷时应该多做准备,不断经受磨砺,才能迎接辉煌时刻的到来。”
……
就这样,观察着,品味着,思考着,素材的不断积累,人生的深刻感悟,思考的快乐过程,都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正应了孔子那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能找到这种感觉,发现并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教学论要[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杰.高师心理学教程新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曹文洪 兖州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27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