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几十节中小学的语文课,欣喜之余也有一些忧思。喜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气象,忧的是对话教学形式用得过多、过滥,而且假对话、伪对话、无效对话普遍存在,评课者还美其名曰体现了课改精神。其实这种现象在其它地方也存在。据有关资料显示,语文课堂多达80℅的课堂时间用于提问和问答。[1]一时间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也纷至沓来,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对话教学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2]对话教学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似乎成了万应灵药,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新事物。如果真的是这样,对话教学就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和约束理论,成为一种新的扼杀力量,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危险性的存在。[3]
为此,我们认为辩证和科学地认识对话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辩证认识对话教学的价值与局限
对话教学具有超凡的价值,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教学范式,它的价值追求张华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创造与变革;第二,丰满的人性;第三,批判性民主。他认为对话教学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4]
王尚文认为“对话,实现教育的意义”,他认为语文素质实际就是对话能力,对话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5]
余文森认为,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6]
我们认为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话教学的价值,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话教学对阅读教学最大的启发是注重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对话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感受的过程。对话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主要源自于西方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来源于西方的哲学思考、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和哈贝姆斯的交往理论等均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对话,作为现代社会中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字眼,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生活主题之一,早已被引入教育领域,“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对话理论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可以拿来作为治病时可资参考的药方。
但是任何外来的理论,都必须与中国的当代实际相结合,都必须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相融合。通过整合,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更长久的生命力。刘占泉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外来的有益的药,都应该化入我们自己的疗病医伤的救治系统中,经过一个‘整合的过程而发挥作用。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化的过程,再好的疗效也都属于异域而非本土,在本土是不是还有那样好的疗效,这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更直接一点说,在社会科学范畴里,照西方之方,抓异域之药,直接用在我们的肌体上,百年来各个方面或许还没有成功的先例。研究基础教育,为教育实践开药方,能够逃出这个‘宿命吗?我认为不会,至少现在不会。”[7]我们认为现在语文对话教学出现的种种误区,恰能说明这个问题。
就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文学接受理论来说,它们都是一种文学批评的范式,它们用于语文教学也不见得完全合适。特级教师程翔认为,中学生的阅读不是纯文学欣赏,适当借用对话理论可以,照搬则必然把阅读教学引向文学批评的道路,偏离语文阅读课的本色。“对话”理论本身也有缺陷。文学批评的方法很多,有政治批评、伦理批评、文化批评、美学批评、语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主题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符号学批评、文本批评、接受批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任何一种批评都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解读文学,没有全景式的批评。而且任何批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变化。[8]
何况对话教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养成要靠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句篇的积累,语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识字写字、写作的训练等等。对话教学并不能涵盖全部语文实践活动。
对话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作为对话中心的每一个学生个体,他们细读文本、感知教材,从而自行发现和建构知识意义。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是最主要、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双向互动。过多的师生和生生对话是对对话教学的误解,也不完全符合汉语言学习的规律。
汉语字形表义,词语丰富、凝练、婉转。汉语非形态语系,语法组合灵活,变化丰富,句式齐整、灵动又讲求声律。篇章内容讲求风骨神韵,含蓄蕴藉,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意味隽永。语文教学应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一方面是反复地诵读名篇佳作,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待读的多了,背的多了,阅历深了,自然也就了悟了。那些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以及许许多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语感、韵味等,都是在阅读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的。多读、多背同时多写、多思才是被无数学者、文人证明了的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的成功的学习经验。
二、辩证认识实施对话教学的有利条件与潜在困难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施对话教学的条件正在形成,例如学生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拓宽,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实施对话教学的潜在困难。
对话教学要立足于教育学视域的教学要素现实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忽视理想对话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支撑性条件。
首先,对话教学需要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自觉读书、大胆质疑、主动表达,这对于促进对话教学的展开与丰富对话意义是极其必要的。虽然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长期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与训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对话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知识修养、实践智慧。教师要有良好的德性如民主意识、关爱情怀与宽容的心态;教师要有较高的实践智慧,如批判意识、创造能力和机智引导;要有思维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要摆脱对教师用书与课程专家的依赖,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及其精神指导下的实验教科书,主动适应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理念与教学策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一种反思性实践,获得基于复杂课堂教学情境中问题解决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要能自我对话,成为对话的主体。在应试教育模式、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中,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
对话教学对班级规模与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严格的要求。目前班级规模过大,给班级管理与教师教学带来极大困难;班级座位秧田式排列强化了制度性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对话教学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学公正公平,需要爱、谦逊与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还不高的现实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为追求升学率难免会对学生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这就必然会引发包括公平与公正在内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如何谈得上对话教学?一些学生经常处于教师的关注视线之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何谈起?[9]
一线教师都明白,现在的师生关系是很微妙、很功利的,信任关爱的师生关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考试频繁,评价靠试卷,评分靠标准答案的现象并未消除,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
把握对话教学的有利条件与潜在困难,对于走向对话教学的现实形态是大有意义的。
三、辩证认识范式转型与多元共存
倪文锦认为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范式出现了转型,即从授受走向对话。语文教学对话范式的出现是对传统的授受范式的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10]语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出现我们欢迎它,可以大胆尝试它,但如果它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如果因为它的实施就否认其它的教学形式,我们是持否定态度的。
语文教学是多元的。多元教学,共存共生,才能百花齐放,才能繁荣昌盛。对话教学虽然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但“一枝独放不是春”。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此,否则又将陷入死胡同,我们的教训还少吗?几年前张翼健在批评有人把某课型、几步型自诩为最佳教学法时就说,对于语文课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以及思想的结晶,都有鲜明的特色。因此,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此外,由于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感受、理解、领悟也有不同,教学效果、教学风格自然也因人而异。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无论哪一位教师,也无论教哪一篇课文,面对哪些学生,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把这种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抑制。[11]几千年来,几十年来,无数的优秀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胜枚举,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教学成绩,我们为何不能借鉴呢?
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不同流派,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的审美需要,而且有益于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语文教学领域,创立不同的学派,展开相互之间的对话与争鸣,同样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相反,没有流派与学派的存在,则是不正常的现象,久而久之,这种独语式的教学理论——是对话教学所形成的一种悖论性现象——垄断语文学术的领地,终将断送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与创造性。[12]
再者,现代传媒技术十分发达,仅仅靠对话教学,我们又置其于何种地位?
教学也不能完全排斥独语。在很多时候学生是无法与教师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的。这种情形下,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模式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生命力。而且具有启发意义的独语也可能是对话性的。
辩证科学地认识对话教学,对于实施新课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并不是反对、拒斥对话教学,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可以是对话性的,应该具有对话精神,但全面走向对话时代,全面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以一种话语霸权代替另一种话语霸权,也是毫无必要的。滥用对话教学,过分迷信对话教学会让语文教学走向歧途。
参考文献:
[1]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5]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余文森.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教学?[EB/OL].新思考网,http://news.cersp.com.
[7]刘占泉.对语文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性思考系列文章之一:“对话”阅读教学理论批判[EB/OL].景山写作学院网,http://www.dogn.net.
[8]乱云飞渡仍从容——访北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30).
[9]陈尚达.对话教学与课堂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10]倪文锦.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改革研究[EB/OL].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http://courseware.ecnudec.com.
[11]张翼健.语文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A].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姜广平.被发现的对话和被颠覆的教学关系[EB/OL].人民语文网刊,http://www.pep.cn.
(黄展鹏 江苏省丰县教师进修学校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