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已坚实地走过八个春秋,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课堂不再沉闷。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一角色逐渐黯淡。课堂上很难再听到教师口吐莲花的点拨,他们甚至在关键时刻“失声”,任由学生盲目肤浅地展开讨论。这样,课堂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滑向学生“满堂闹”,其间的弊端与荒唐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危害一:助长学生“口无遮拦”“信口开河”的浮躁风气。
放眼如今的课堂,只听到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无论正误,教师都笑脸相迎,盲目“尊重”与“赞美”。如此推波助澜,学生从“金口难开”变得“大放厥词”,甚至有学生将《荷塘月色》中的苦闷理解为朱自清婚外恋的苦恼,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归结为“不孕症”,认为《背影》中父亲是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公民,《愚公移山》中愚公太蠢,兴师动众“移山”不如轻轻松松“搬家”等等,如此解读令人咋舌!这样的话语不可谓不“新”,刺激其他学生也有兴趣说上几句。但这种兴趣并不是对语言、对文本、对文学本身的喜爱和关注,只能将教学推向游离文本的境地,走向低效甚至无效。多元化的解读成了无限衍义,甚至变本加厉演变成学生的无稽之谈,也助长学生哗众取宠的个性。久而久之,学生习惯热闹与肤浅,习惯浮华与躁动,这种不假思索、无所顾忌地言说也让他们洋洋自得最终迷失自我。
危害二:滋长教师“不作为”甚至“无作为”作风。
新课程倡导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建构,这成了某些教师疏于备课的借口。课前的草草了解文本,课中的敷衍应和,课后的放任自流成了这些教师的教学轨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号下,将以前的“圈养”式教学变成“放养式”教学,一切教学活动放手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说”的最多的话是“请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谈一谈……”教师单纯地充当发令枪的作用,机械地推进课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个串联者,看似把阅读、理解、感悟、品味的权利全部还给了学生,但因缺失了作为教师理应发挥的点拨、指导、修正、引领等主导性功能,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毫无价值地在原地伫足。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面对学生面红耳赤地争论,面对学生学习思维障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一味作壁上观,看似“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实质是被动与无奈,也是无能的表现。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对知识加工改造和创造,没有了“教”,教学还算完整意义上的有教有学吗?有学者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师将“教”聚焦于“语言支援”。而这里的教,更确切意义上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学识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开启智慧,点亮心灵。
一节课若没有教师灵动的点拨,机智的引导,仅靠学生“单枪匹马”的感悟,浅层次的讨论,只能导致教学另一种形式上的“少、慢、差、费”。教师不能将课堂引向一定的高度,不能及时矫枉过正,教师的“导”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在关键时刻教师自我放逐,不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沦落成课堂流程的维持者,驾驭课堂过于“轻松”。教学水平每况日下,教师队伍的“南郭先生”也在悄然滋长。
之所以出现学生“话霸”,教师“失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态度不明确外,更多的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片面理解。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忽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评判者角色。如果一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不能站到更高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那么学生到头来能够学到些什么?他们除了夸夸其谈之外,还有什么本事?教师是互动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互动,我们要在平等中互动,但教师不能忘了自己是首席,这意味着一份责任即教的职责。教的本质在于引导,“为师之道,贵在于导”。新课程同样需要教师精辟地分析,该讲的一定要讲!
其二,对“互动”的误解。互动主要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过分在意学生的感受,在互动这一环节中,师生互动拱手相让于生生互动,学生因为人生经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三,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异化。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但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同样重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削弱。教师在人生经验、专业知识等方面较学生有明显优势。因此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引导者、点拨者,在学生理解肤浅时予以点化,在课堂中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
其四,对“尊重学生”的误读。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面对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分是非,不加分析的回答,教师不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一味充当“好好先生”,不仅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影响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健全发展。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这使得部分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了“批评”二字。新课程真的不需要教师尊重而友善的批评了吗?
教师关键时刻“失语”, 常常为教学中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进行点拨启发、解释说明而苦恼,也常常为学生所提的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无所措辞而弄得下不了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疑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学生自主了,教师的作用就可有可无了。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对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也无法忽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对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地解读与实施。
任何一项改革从理论的提出到具体的实施都不是线性的、直接的过程,而是协商和转化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几乎都要依靠教师及其合作者的技巧、能力和现场审慎判断力。在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新理念、新模式、新策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要求我们以审视探究的目光看待课改,以思辨推理的思维方式透析课改,以积极稳妥的态度对待课改,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进行课改。新课程中虽更多地强调学生“说”,但听说读写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倾听的能力同样不可轻视。我们反对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得要领、喋喋不休地“一言堂”,将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真切呼唤教师课堂言语精炼高效,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灵性。
第二,既做到“心中有人”,又做到“胸中有识”。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绝不迁就无依据话语,强化教师的纠正、指导职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钻研课文,独立思考,对文本有深刻的体会。尽管我们上课时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在自己的教学设计轨道上奔跑,但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言论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理论与修养,学识与胆魄站出来与之“对话”。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深知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从文本生发的,而不是读者任意捏造的!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合理、新颖的见解要大胆地采纳、接受,对纯属无中生有的“异想天开”则要敢于指正。在课堂上,当学生不敢说时,要积极鼓励;学生说不对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说不好时,要给予帮助;学生说不了的,教师要加以示范。总之,通过教师的“说”体现教师的“导”,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表达,一代名师,都是语言表达的高手,他们以“四两拨千斤”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魏本亚,时金芳.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邹元湘,潘纪平.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维鼎.语文教师的“语言支援”[J].语文学习,2007,(9).
[4]韩向东.语文课堂“多动症”探析[J].语文建设,2007,(1).
(吴玲颖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