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惟有将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
一、有效而合理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生成。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笔者在上《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的画面,放一首轻松音乐,同时说,同学们,当你面对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菊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关注的却是紫藤萝,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以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节课通过合理而有效的预设,使教学出现了“预料之中的精彩”。
二、灵动而多变的生成是课堂预设的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只有如此,才能把文本读“活”、读“透”、读“新”。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让学生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
生1:“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生2:“宰相肚里能撑船。要胸怀大志,不要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
生3:“你可真是乐观,在被贬之时,还有心情赏月,不过经你这么一写,这月亮真是太美了!你虽然遭贬,但不要灰心丧气,在文学方面好好发展,你将会名垂青史的,加油吧!”
……
学生质朴、深情的语言,让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大文豪苏轼虽被贬但仍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颗和作者一样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放飞他们的思绪,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
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相对明确与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预设是枝,生成是叶,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课堂因预设更充分、更饱满、更有实效;课堂因有生成更显得生动,更富激情与活力。笔者在执教《治水必躬亲》时,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男儿大丈夫形象。生答:他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家实干家,他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他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他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他是被史家誉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而在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历史上确有这样一位有名的清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海瑞。在课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体验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笔者还特意请班上的学生干部联系自己的工作谈谈自己对“事必躬亲”的认识。他们联系自己的工作谈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课代表收作业,值日班长管理班级,宣传委员出版报……笔者又问:在现代社会真的要“事必躬亲”吗?学生一愣,因为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恰恰相反,思索了一会儿,他们有的说要事必躬亲,只有这样,才有亲身感受和体验。也有的说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但也有些事情不必亲力亲为。学生能辩证看问题无疑是很有思想的生成体验。这样一来,学生找到了自己情感抒发的切入点,人人有话可说,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课堂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一语道破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艺术的精髓。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充满艺术性与创造性的鲜活课堂,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只有在“预设”的池塘里,不断注入“生成”的源头活水,科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总之,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符文萍 浙江台州黄岩灵石初级中学31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