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虹
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倒闭潮,引发2008年底的农民工返乡潮等。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哪些,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危机的产生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产生于房地产市场,由于贷款者无力还贷所引发的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危机。
21世纪初,为了扭转经济不景气的局面,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例如大幅减税、降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人们购买房地产的热情,促进了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房价的不断上涨,买房已经成为美国居民的一种投资方式。与此同时,一个新兴的市场也在兴起——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的次级贷款是位于“优级”、“次优级”之后的,面向的对象是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户,因其信用要求程度不高,许多借贷者不需要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故风险较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且在一定时期后按浮动利率还款。由于房价的大幅上涨趋势,次级贷款人若在还款期内还不了贷款,可以将所住的房子卖出,获得资金来偿还贷款。基于以上原因,银行和房贷公司迅速的扩张次级贷款业务。
为了满足流动性和防范风险,房贷公司和商业银行通常愿意将其部分或全部住房抵押贷款(包括优级、次优级和次级)卖出。显而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就是有利的外部条件。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SPV)(一般是投资银行)就会购买这项收益权,并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其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而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权,抵押贷款公司也因此转移了风险。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分类组合。通过评级机构的有失客观的评级,吸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然而有利的经济环境到2004年开始转变。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从2004年开始至2006年底美国的基准贷款利率从1%提升到5.25%,连续上调了17次,房贷利率也随之增加。利率的大幅度攀升不仅加重了住房者的还贷负担,也使投资房地产的成本增加。此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卖出房产以获得流动性。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没有实际还款能力的次级贷款人出现违约风险,各贷款机构出现大量坏账,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再衍生品渗透到了金融市场的每个角落,影响随着利益链蔓延至各个与次级贷款有关的投资者。于是危机爆发了。
从美国开始,这场危机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扩散到了全球,波及到了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并不可避免的蔓延至了实体经济。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金的转移和贸易资金的流动都可以影响一个经济实体。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对外开放,但是,贸易往来却成为这次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机后欧、美、日等主要进口国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进口需求量下降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和中国海关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以来,我国GDP中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均在38%以上,其中出口依存度更是每年高于20%。
显而易见,出口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会影响其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宏观上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慢,微观上可能影响一批出口贸易企业的经营。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在整个出口贸易总量中对美国的依赖性很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与美国两国间的双边贸易总额是3020.8亿美元。其中我国从美国进口693.8亿美元,出口2327亿美元,各占全年进口总额的7.3%和出口总额的19.1%。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对美国贸易的依存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达8.95%;其中对美出口依存度上升较快,从2001年的4.10%上升到2006年的7.56%,2007年仍达6.89%,七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为6.72%,逐步形成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美国国内的消费扩张趋势有明显的抑制,消费抑制使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据统计,我国对美出口增幅自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放缓,去年2月份出现负增长,一季度总体上仅增长5.4%。去年广交会一期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上届广交会相比,今年到会的美国客商数量下降了13.5%,成交额下降了9.9%。如图1所示,08年1月至9月,我国是月出口贸易差额除1月份外,其余八个月都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
同样,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及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放缓局面,投资和消费增长受阻,进而影响到其进口需求。
(二)危机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对外贸易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中汇率风险是很重要的一个。汇率的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的利润有很大影响。危机发生之后,为了消除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美联储已经连续多次降息,贬值美元促进出口来带动经济。而我国则向相反,为了克服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的利率正不断提高。这“一降一升”造成两国利差加大,导致国际游资和“热钱”不断进入我国,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所获利润会减少;人民币的升值也会使原来国内拥有的低成本优势减弱,流失客源,使他们到中国周边如越南、缅甸去寻找贸易伙伴替代中国。另一方面,由于危机之后美元走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得国内相关行业生产产品成本大幅提高。一边是成本的提高,另一边是利润的减少,使得出口企业的总收益下降。
(三)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大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仅美国经济有所衰退,世界经济增速也放缓,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快了支持本国产业发展的步伐。然而,这些措施的背后却隐含着保护主义的信号。欧美一些国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大多体现在通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以及对进口的数量性控制。与过去相比,目前流行的保护主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产生了很多变化。例如,美国2月通过了包括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内的经济刺激计划;其银行业、汽车业的拯救计划规定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不同国家的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标准的不同无形中形成贸易壁垒等等。这些不仅加大了各国间的贸易摩擦加大,也给我国扩大出口增加了难度。
三、应对危机的对策
(一)改善贸易条件,出口产品地区多样化和扩大内需
为缓解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国家可以通过上调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等初等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企业进出口影响。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国家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包括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
在经济增长模式上,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太依赖于对美国、欧盟的贸易增长。现在应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自由贸易区,开拓更多兴新的市场,增加贸易渠道,分散风险以弥补欧美等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另外还可以鼓励出口企业专攻内销,开拓拥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将促进经济的增长的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来抵御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属于系统风险,它是每个出口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但是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外汇风险,出口企业可以用远期、期货等方式来锁定汇率或是套期保值来抵御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在国际结算中灵活运用各种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对冲汇率风险。企业内部也必须建立起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准确判断风险,并能够在出现风险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三)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结构
在当前不利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明确自由贸易的立场,决不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通过改进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把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缩小,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 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与力度,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化不利为有利,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