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真诚与智慧

2009-01-28 05:41傅佩荣
国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心智圣人孟子

傅佩荣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大家可能要问了,离当今如此久远的孔子创立的儒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呢?

国学热,只不过是一种风潮而已,好像赶时髦,突然之间,每个人都想了解一下到底古人们有怎样的想法,但是这样的想法如果和现代生活不能结合、不能为现代人提供指导的话,几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这就要设法说明儒家的关键所在。

了解自己的人才快乐

瑞士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荣格,他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荣格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的快乐和身心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有些人可能身体有病,心智也未必完全正常,但是他很快乐。我们就要问了,西方人如何面对这个问题?荣格提出了问题所在,他认为,现代人跟自我太过于疏离、异化,对自己不了解。

这使我想起了刻在希腊戴尔菲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一个人是不是快乐,要看他是否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把社会大众所追求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目

标,得到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所要的。

英国作家王尔德,他对人生的观察非常深刻,他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前半句话还倒合理,后半句就糟糕了,他说得到了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和自己最初所想的不一样。比如读中学时以为大学是一所“玫瑰花园”,来到时才发现是另一个战场。

西方人注重个体,为自己负责,他们发现了有问题,往往求助于心理医生。中国人很少看心理医生,难道我们心理都健康吗?不一定。我们的立足点有两个:第一,中国人传统比较重视群体,能从家人、同学的支持中化解压力;再一个,通过算命来解释人生际遇。

在今天的中国,这两点都有些靠不住了,一是现在家庭多为原子式小家庭,各自奋斗;二是算命也被认为不科学,需要理性的根据,这样,中国人和西方面临的问题就慢慢接近了。

这时候,把孔子拉进来,能面对西方的挑战吗?没有人敢打包票。很多人把孔子看作一个并不顺利的人,有本书把孔子说成丧家狗,作者有自己的根据,很多事实可以证明。问题是你看他可怜,他觉得自己可怜吗?不一定,他内心其实是很充实的。做一个人,你不能选择时代,也很难选择生存的社会,那你就要问了,既然外在因素不可靠,那内在呢?

孔子的特质就在于,他把内在的精神特质完全展现出来了,为什么经过了两千多年,他仍然能够辐射出很强的光,因为他把“人”这个角色扮演得很好,把人的潜能充分实现,成为君子、贤者、圣人。

大家听到这几个词都有压力,心里说又要我们修德行善了,问题是,你能不能讲个道理出来,说修德行善本来就是人心快乐的保证?

真诚是向善的前提

“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只是小孩子们念,在成人社会没办法讲通。所以“性本善”一种幻觉、一种教条。儒家所主张的理性要改一个字,叫做“人之初,性向善”。什么叫“向”呢?“向”代表一种真诚引发的由内而发的力量。真诚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真诚。

儒家强调真诚,真诚才有力量。坐公交时大家都抢座位,上来一位老太太,大家都装作没看见,各忙各的。突然,老太太摔倒了,大家争着让座,为什么?恻隐之心啊,你可以忍受汽车的颠簸,不能忍受良心的煎熬。人活着就有真诚和不真诚,不真诚就会计较,老太太上来,周围有比我年轻的,比我壮实的,凭什么是我啊?假设是自己的祖母呢?请问别人的祖母你为什么不管,你没有推己及人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想你就会心甘情愿地让座,真诚才有力量,所以,人心向善有个前提——真诚。

真诚绝不是天真幼稚,很多人说学儒家反而有很多限制了,我不能够得到许多利益,最后往往做好人吃亏了,这种吃亏实际上符合人性的要求,长远来看,是对人性最健康的指导。

对待家人和朋友,有主动有被动,儒家是主动的。孔子很穷困,但是他很快乐;弟子颜渊很穷困,也很快乐。贫穷能够快乐,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安贫守道。

西方人说,善不能定义,只能说,善是恶的反面。儒家怎么看待善呢?你先不要问什么是善,先想想哪些行为经常被描写为善,《孟子》书中就有四个字,孝悌忠信,分析一下会发现,原来每个字都是“我”和特定的人适当关系的体现,父母,兄弟,老板,朋友。儒家思想的“善一定放在人与人中间,以真诚为出发点来实现。

真正的快乐是心中坦荡荡

孔子的儿子比孔子早两年过世,孔子等于是没人送终,弟子们守丧三年才离去,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孔子生于富贵人家吗?不是,他出身卑微。孔子是一位政治领导吗?他在鲁国只做了五年官。孔子很有钱吗?更没有。这么一个人过世之后学生为什么会主动地为他守丧?所以把孔子说成丧家狗是不公平的,只是看到历史的表面,没有看到一个人经过修炼可以成就的境界。

今天我们学习儒家,就要掌握真诚,力量由内而发,把被动变成主动,是我自己愿意友善,我愿意孝顺,我愿意勤奋。这样做的时候,内心快乐就会展现出来。

一般讲快乐都会讲到很明确的效果,其实不然,真正的快乐是心中坦坦荡荡。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句话怎么解释,在我这里,什么都够了,什么都不需要了,我只要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做到真诚,就没有比这个最大的快乐了。换句话说,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心中完全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快乐每个人都能得到,你外面有没有成就,富贵荣华,那完全是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的当今时代,你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有成绩,但是我们的父母、祖父,他们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这么好的成果。这就说明,时代变了,每个人的环境不一样。

所以,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效果决定快乐。如果效果决定快乐,那我们的祖父们都不快乐吗?

学儒家也要讲智慧

现在收入比过去高了,但比过去快乐吗?不一定,这就说明,快乐在内不在外。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有外面的活动,很容易重复而乏味,像我们开始上班都很开心,上班五年之后,还有这样的热忱吗?开始上班的劲头,让你感觉生命每天都不一样,日新月异,感觉有理想。学了儒家之后会发现,这种热忱每一天都会存在。

由内而发的真诚是你每一天工作快乐最重要来源。学儒家讲真诚做好人,而此时你要思考,智慧不可或缺。西方有句话,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前者讲做好事,后者就是智慧。

孟子特别推崇孔子,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饿死首阳山的伯夷是清高的圣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随和的圣人,积极向前的伊尹是负责任的圣人。孔子呢?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里面的“时者也”,就是最讲究时机,随机应变,该清高就清高,该有责任感就有责任感,这需要智慧。

有个词叫守经达权,意思是说把握住原则但能变通、不固执。人往往需要配合变化的需要。有人故意问孟子说,如果嫂嫂掉到水里快淹死了,我这个做小叔的能不能伸手拉她。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孟子说:“看到嫂嫂掉水里不救那是豺狼。”所以人生有平常的情况,也有特殊的情况,儒家能随时应变。

身心灵的整合

当今人们通常存在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明白钱财都是身外之物,要克制欲望;另一方面又被中产阶级的优越生活所吸引,停不下追寻的脚步。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时候,儒家就可能会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追求外在的生活条件,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要方式,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你内心要有一种觉悟。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侧重身(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方面要多一些,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凡是和此有关的,都属于必要的,什么是必要?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需要心智的成长。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若要活得像个“人”,就须不断开发“知情意”方面的潜能;若要再往上走,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

所以,人生要想不困惑,就得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有了健康的生理需求,就要发展知情意,进而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这样的人生才能走向智慧的高峰。

猜你喜欢
心智圣人孟子
非暴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