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议论“事例”的密码

2009-01-27 04:31曹春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变通事例文章

曹春齐

笔者多年来一直参加高考作文的评卷工作,高质量的理性文章一直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和青睐。究其原因,这类作文主要靠学生对“事例”的选用、运用以及叙例的艺术。不难看出,考生在处理事例时是有技巧的,这里,我们就去破译他们处理事例的“密码”,学以致用,以使学生的文章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一、灵活“变通”事例

写作之前,我们的学生虽然有目的准备了一些事例,但是很难做到每一个事例对应一个观点,如何根据不同的观点有效地利用已经准备好的事例,恰当地表达出来,写出高水准的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对已有的事例灵活变通。我们可以根据事例的大致情节、关键语句等,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或引申、或添加枝叶等,以使其变得光彩照人。万“例”皆为我所用。

例如越王勾践一生大起大落,他的故事就有“忍做吴王的奴仆”“永不放弃复国的理想”“逆境中生存”“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越甲吞吴”等。我们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事例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我们先看下面的文段:

1,春秋之时,吴越交兵,勾践战败,臣服于吴。他忍做吴王的奴仆,可谓逆境。他回到越国后,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他的雄心日益增长,宏图不断扩展,最后,越国的金戈终于冲进了吴国的都城,他由败而胜,由逆境到胜利。

2,春秋之时,吴越交兵,勾践战败,臣服于吴。如果是常人会用死来面对屈辱,可是越王勾践选择忍“辱”。他要蓄积力量,东山再起,他要用几年的“低三下四”的隐忍来换取光复国家的大事。结果“三千越甲吞吴”,成为一代霸主。越王勾践选择忍“辱”,不是一种懦弱,而是在无形中积聚力量,最后击败了对手。

3,春秋之时,吴越交兵,勾践战败,臣服于吴。勾践那一年的失败,并不代表终生的战败。因为心中有一个梦想,他永不言弃。面对着别人的万般凌辱,面对着众人的冷嘲热讽,面对着日益加剧的耻辱,他永不言弃。为了国家,为了子民,为了梦想,他没有放弃,他没有沉沦,有的只是永不言弃。当他把吴军打败时,他成功了。

任何客观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我们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灵活变通运用,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上述三个片段都是对“勾践”这则材料的灵活变通。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由败而胜,由逆境到胜利”这一主题变通材料,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隐忍积聚力量终成功”这一主题变通材料,第三个片段作者抓住“永不言弃终成功”这一主题变通材料,作者灵活“变通”事例,都完成了印证主题的使命。

我们可以这样灵活“变通”事例,一:依据故事的情节拓展故事;二:抓住关键语句复活故事;我们只要在“变通”事例时,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规律,对已有的事例进行加工或扩展。就瞬间成为“巧妇”。

二、巧妙“扮亮”事例

议论中的事例用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但有的作者在完成上述使命时,所陈述事例语言枯燥、乏味,让文章因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我们如果在叙述事例时,巧妙地“扮亮”所用事例,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彩,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何乐而不为呢?

1,彰显四字短语

精心设计一些四字短语用来叙述事例,能使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就会使文章在众多平庸的叙例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林则徐、唐山十三兄弟。他这样写道:禁烟英雄林则徐,一到广州,迅速行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成效甚好。在他心中只有适合国家和人民的才是最好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的才是最好的。(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才是最好的》)

2,运用设问句式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的凸现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3,巧用排比手法

我们有意识地将事例组成排比句,或在叙述事例时使用排比的修辞,来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这样,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地表达观点。

例1:司马迁擅写,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千古;关羽撞武,沙场征战。乱军中取敌上将首级。无人可敌;李白擅诗,三分醉酒中啸出豪气,奇异瑰丽成一代诗仙。他们都因选择自己擅长的而成功。(2009考生优秀作文《因擅长而成功》)

例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陆建芬夫妇,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山村中播种孩子们的理想,在最高险的山峰上升起希望的旗帜,他们坚信只要是适合孩子们的,就努力去做得最好。(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才能成功》)

这两组排比,前者用事例组合构成排比,后者用排比叙述事例,的确为文章增色不少。

4,妙引名言、诗词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妙引名言、诗词来议论。我们既可直接引用,又可间接引用。事例中穿插这些名言、诗词一定会让文章文采飞扬,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自信”时,这样写道: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四种“扮亮”事例的技巧,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重复使用,以避免叙述事例的单调性。我们只是叙述事例的方式变化,目的还在于“证”,如果不证,就会使文章成为言论的堆砌,反而失去应有的色彩。

三、精心“选取”事例

文章的观点要想得到充分的论证。就必须精心选取一些事例。从某种程度上说,事例选取的优劣直接决定文章的成败。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事例,但是不会挑选;有的虽然会挑选符合题意的事例,但是在众多的考生作文中又出现事例“扎堆”现象。正如一位多年负责作文审核的专家所说:“每到阅卷时,我们的古代名人不知要被摧残多少次:司马迁被割来割去,项羽的刀在脖子上就没有拿掉过,韩信在别人的胯下永远站不起来,屈原不知跳了多少次江,简直是一名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虽然选取是好事例,但是“扎堆”造成的太多、太滥,使文章减色不少。

因而我们选取事例要注意两点:一是“四性”;二是“三重三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基础,后者需在前者基础上进行选取。

所谓“四性”即事例的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尤其是典型性、新颖性在选取事例时要格外注意。

所谓“三重三轻”:一是“重文轻理”就是选取事例要多偏爱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例如岳飞和阿基米德,在表现爱国这一主题时,用岳飞事例就比较好,因为写成的文章很容易有书卷气息。二是“重冷轻热”就是要避开热点事例,不致于太多事例造成的“扎堆”使文章减色,而是要在“四性”要求下的选取不太常用的事例,以达到奇特的效果。三是“重今轻古”,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就可避免文章中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使“新气”扑面而来。例如陶渊明和季羡林,在表现“淡然生活”这一主题时,用季羡林事例就比较好,因为写成的文章洋溢着时代气息。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面对众多的事例选取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只要做得好,就一定会为文章增色,文章自然与众不同。

总之,我们在写作时,只要能够灵活“变通”事例、巧妙“扮亮”事例、精心“选取”事例。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猜你喜欢
变通事例文章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