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记得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遵循了思维训练的规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过程。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养成,均离不开思维训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更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果我们抓好了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会产生辐射作用,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在换词理解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准确性
换词理解,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词换成另一个词来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凭借和依托,教学中,通过换词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荷花》一课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教师可把这句话中的“冒”字换成“长”字,变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然后让学生同原句进行比较。学生思考后知道,这个“冒”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他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上句所写的荷叶挨挨挤挤,非常茂盛,所以,白荷花只能从这些荷叶中冒出来,更传神的写出了白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再如《七颗钻石》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这句话中的“抱”字能不能换成“端”、“拎”、“提”、“捧”,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最后明白:如果用“端”字,手指头就会碰到水罐的口上,这样,手指头就会弄脏清亮清亮的水,那就太可惜了。如果用“拎”或“提”的话,水罐容易碰到地面上的石块,如果碰到,水就容易洒掉,如果用“捧”,那样会更不安全。所以,这里用“抱”字既能体现出水的宝贵,又能看出小姑娘的良苦用心。在词句教学中如能经常进行换词比较理解,创造学生产生“顿悟”的情境,使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词语,牢固地掌握知识,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二、精心设问,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的一种力量,问题设计得好,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思维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了。
如: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问: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通过它们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所在,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抓住线索,培养学生的条理性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发生到发展再到结束,要想把这些事情、现象记述下来,并且让他人明白,这就得按照它们本身发展的规律来写,在说和写的时候,把事物和现象本身发展情况弄清了,说明白了,就说明思维有了条理性。
如:《赶羊》一课让学生理解他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赶——我把小调皮赶出麦地;接着写追,小调皮跑我追;然后写唤——我学金牛哥的样子,呼唤小羊;最后写哄——我拔些青草,哄小羊进圈,这样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生也就不难分出层次,从而条理了思维。
四、认识变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这个思想,这个认识,非常重要,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用发展的观点对待事物,及时地修改原定的计划和方案,灵活地运用一般原理、原则这就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如:《柯利亚的木匣》一课,我就是从认识事物的变化入手,从敌人来到敌人走,埋匣子到挖匣子,五岁到九岁,数到三到数到一百多,步子由小变大。让学生从这些变化中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展开想象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开阔思路,发表独创见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往高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水上飞机》一课中,书上只介绍了三种水上飞机的作用,接着,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水上飞机,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我要设计一架专门在水上捡垃圾的飞机,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我给它取名叫“水上环保机”,有的说:我要设计一架能探测海底情况的飞机,叫“水下探测机”。有的说:我要设计一架导航机,让迷失的船找到方向。有的说:我要设计一架能在海底观察动物的飞机,让我们都能看到海底的奇妙世界,我给它取名叫“海底观光机”。再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想象一下,第二天,小骆驼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面露喜色,小眼发光,立刻拿起笔在纸上写着。让学生的想象既合情理,又具有创造性。所以,在教材关键处启发想象,这种阅读教学,使学生既能主动理解,又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六、在演示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使用演示手段来品词析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花瓣飘香》一课中“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这句中的“俯”、“小心的地摘”、“双手捧”、“飞快地”这些词,在教时,并没有直接地去说去理解。而是让同学们先看老师是怎样演示的,抓住“小心地摘”、“捧”,演示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从中体会到课文的感情基调,即小姑娘非常的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又体现出小姑娘爱花的品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做动作。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到位,动作要正确。这样通过演示,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七、在看图解词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性
一般的说,学生看图解词句,一要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看,二要仔细看。这种看图理解训练,能较好地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例如在讲到《长城和运河》这一课中的“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飘落”、“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些词,让学生仔细看书上的图,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体感知一下,然后分析,在这些词中,“穿行”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贴切生动,写出了形如巨龙的长城的矫健与壮丽,赋予“长城”以动感,化静为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飘落”一词更是精彩,运河似一幅绸带从天空飘下,极言它的“轻柔之美”,点染出诗歌的浪漫气息。通过看图,让学生了解到:写文章时选词用句还有那么大的讲究。经常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句,不仅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全面深刻,扎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写得通顺;思维敏捷,有条理,才能出口成章,挥笔立就。所以,思维能力的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明确的目的性和训练的科学性,需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抓住培养思维能力这个关键,按照不同的阶段,去安排基本功训练的项目,并且扎实地、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把他们潜在的智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主动,这才是我们所有老师梦寐以求的。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