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g年7月29日到30日在温州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河北、河南、山东、甘肃、山西等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另有三位日本学者与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56篇。
会议采取大会发言的形式进行,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和语汇研究
辛菊的《论“语”的内涵和外延》,认为正确认识“语”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科学术语的严谨和周密,对于辞书编纂中语目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盛爱萍、吴浩的《现代汉语语汇研究回顾》,指出语言是具有层级结构的完整体系,包含了诸如语法、语音、词汇、语汇等子系统,由于种种原因,对各个子系统的研究程度有所差别,其中对语汇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本文回顾了语汇本体、相关领域以及理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语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成语研究
徐颂列的《成语运用中的文化缺失分析》,列举了因文化缺失导致成语语义错位而产生误用的六种情况。郑振峰的《成语与古今词义沟通》,指出成语具有历史沿用性,许多词汇古义完整地保留在成语中,通过成语语素的分析可以沟通古今词义。曾小兵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的成语历时考查及思考》,用大规模真实语料来考查成语的年度使用情况,并作出了一些资源建设与统计分析,从语言学及计算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成语的特征与规律。
3谚语、惯用语研究
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
4语汇语义问题
马启红的《反义聚合体在成语、惯用语中的语用变异》,以反义聚合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反义词往成语、惯用语中产生的多种语用变异,讨论了“语言反义聚合体”与“言语反义聚合体”的区别,指出诸多语用变异是语言灵活、复杂、多样性的体现。高列过的《汉译佛经在成语研究方面的价值》,以汉译佛经为研究蓝本,揭示汉语固有成语在汉译佛经中的运用情况,全面展示了中古时期这些成语的使用面貌,为探讨成语意义演变的机制提供有益的思考。
5方言语汇研究
马贝加的《温州话谚语中表示假设的“着”的意义及其来源》,认为温州话谚语中“着”的四个主要意义中表示假设的功能和表示致使的功能有来源关系,“着”(著)在近代汉语中有致使义,“着”表示假设的意义和功能是从致使动词“著”发展而来的,而“致使——假设”是汉语语法化的常见演变模式。盛爱萍、朱赛萍的《瓯语语汇中语法层面的变调构词现象》,从瓯语语汇材料入手,结合《广韵》和古汉语用例,从语法层面分析了变调构词现象,认为变调构词在瓯语语汇中仍相当活跃。
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汇教学和语汇学术语英译研究
刘晓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汇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现实意义入手,结合目前语汇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语汇教学应遵循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宋雅玲、刘嵚的《汉语“语”概念与英语“idiom”概念同质性对比》,认为汉语中的“语”与英语中“idiom”在结构的固定性、语义整体性上具有同一性;汉语通过种种修辞手段使“语”衍生出的多重意义恰恰又印证了idiom语义透明度低的特点,认为可将汉语成语和惯用语归并为狭义的idiom的等价物,认为idio-mology是与汉语中“语汇学”较为契合的译法。
7语典学和语典编纂研究
杨蓉蓉在《也谈字典、词典、语典三分》一文中从完善语汇学、发展辞书学的角度提出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问题。
这次会议是推动语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又一次盛会。会议的召开,提升了语汇学研究的水平和学科地位,意义重大深远。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所讨论的内容,不仅展示了语汇学学科的深厚基础,展示了当前语汇学研究的新进展,同时还展示了学科发展的勃勃生机。会上涌现了一些新的青年学者,他们作为语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为本次研讨会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大家相信,语汇学这一新生学科将会不断发展,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论著,涌现出更多的专家。
会议决定,第三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由浙江省教育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浙江省教育学院承办。
(马启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太原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