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 巧妙引导

2009-01-22 07:27刘冬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闲人旷达赤壁赋

刘冬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而“指导”、“引导”就是这个“首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就是失职!

当然,理论上的“应该引导”是不难的,关键在于实践上“如何引导”。这里结合笔者的语文教育实践,谈谈自身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

既然对话也是一种关系,那么,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引导。

1.以兴趣激发兴趣:教师应以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对学科知识产生热爱之情。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最后一次演讲》,他就是闻一多;他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就是鲁迅……总之,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

2.以能力培养能力: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培养”同样首先意味着教师本人语文能力的示范。要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阅读,要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笔者很爱读书,并常常一边读一边写下读书随笔,每写完一篇读书随笔,都要拿给学生看,把其中的思考和批判过程展示给学生。每上一堂新课,笔者都要给学生讲讲备课中遇到的问题,以此带动他们一起思考。此外,笔者还喜欢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后,笔者都会和学生同题写作,并在作文评讲时把自己的作文拿出来让学生评判。同时,也把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遣词造句的方式讲给学生听,以对之进行指导。事实证明,这一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3.以思想点燃思想: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学生思考的火花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花才能点燃。试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怎能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呢?笔者每次写好教育教学文章后,也会为学生读相关不同观点的文章,以启发学生思考、辨别,并且鼓励他们展开思想论战。通过这些思想争鸣,双方的认识得以互相补充,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二、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思维从问题开始。针对过去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则被剥夺发问权的情况,笔者提倡问题从学生当中来,这无疑是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能提问,作为平等对话中的一员,教师也应该有提问的权利,教师的提问也是一种引导,有时正是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中,学生思考的火花才能被点燃。

当然,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思维都不能仅仅止于提问。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围绕某一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尽管很活跃,但这种活跃同时又处于一种自发的无序状态。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成熟等原因,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常常会停留在浅表层次。因此,教师就有必要进行“思维搭桥”,通过适度的点拨,把探究引向深入,也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文中“闲人的意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学生们一般能够理解以上对“闲人”意义的解释,但对“‘闲人包含着洒脱旷达的思想个性”则不一定能够理解。于是,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他心情怎样?”学生们经过思考,一般都能回答:“心情忧郁。”笔者紧接着说:“对了,心情忧郁。在这种情况下,他月夜出游是必然的,但这月夜出游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呢?”学生们读课文,思考。然后,笔者又说:“‘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中难免有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那么,‘相与步于中庭,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寄托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们回答:“乐观、进取、恬适。”笔者说:“很对。几经转折的款款情思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一旦为满院月光所吸引,沉浸在这样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之中,他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在清凉的、无所牵挂的月夜势必就得以恢复。下面请同学们反复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思考: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在阅读,并经过认真思考后,回答到:“乐观、向上、潇洒、旷达。”笔者紧接着说:“对了,洒脱旷达。这种洒脱旷达情绪反映了苏轼被谪时期的思想状况。同学们读过苏轼的《赤壁赋》吗?”结果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读过。于是,笔者就引入了这首诗的背景:“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的前一年,即公元1082年,他的《赤壁赋》已问世。苏轼的思想前后相承,《赤壁赋》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同学们课下要读一读《赤壁赋》,深刻体会一下这种精神境界。”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闲人”既有清闲的人的意思(文中多处突出一个“闲”字),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郁郁不得志之人,更指具有洒脱旷达情怀的人。总而言之,苏轼是一个不一般的“闲人”。

在上述列举的课堂教学片段中,笔者并没有通过提问而束缚住学生的思维,而是在“平等对话”中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发言权。此外,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笔者并没有将自己的发言停留在一般的交流层面,而是引导学生注重思维的发展性和拓展性,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闲人旷达赤壁赋
在水边
旷达者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旷达者
对比前后赤壁赋
旷达者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