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辉
【摘要】区域教育是指以县、市、区为单位的以普通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教育的成败,核心在管理,关键在师资。因此,要实现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主导者的人性化管理和理性使用。
【关键词】区域教育 人性化管理 理性使用
所谓区域教育,指的是除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之外的,以县、市、区为单位的以普通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如果某个区域内的高考连年失利,导致优秀生源纷纷外流等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现象不断出现,人们就会对教育产生困惑,甚至提出“教育怎么了?”的问题。
教育的成败,核心在管理,关键在师资。因此,必须实现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主导者的人性化管理和理性使用。
一、对教育主体的人性化管理和理性使用
1.对教育主体的人性化管理。要想搞好一项工作,教育也好,经济也罢,小至一个集体,大到一个国家,都要有一个统筹规划,有宏观调控措施,做到下一级为上一级服好务,短期目标要为长远目标打基础。只有这样,工作、事业才能顺风顺水,而不至于出现困境、逆境、甚至险境。
做为区域范围内的教育,可以把高考确定为龙头,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它工作要以高考工作为目标,并将之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务教育阶段要做好接受高中教育的准备工作,那么,应如何做好高中教育的准备工作呢?
2008年7月,某县教育局统一调配,组织了上级明令禁止的全县规模的小学毕业考试,改变了以前以乡镇为单位自行组织考试的模式。小考后不久,又组织了全县中学的县抽测,并且统一排队。暑假前后,一部分领导岗位大变动,对成绩排名居后的相关学校领导进行了调整;9月9日,在县宾馆召开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重奖了成绩居前的中小学校——这些举措力度可谓很大,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意图非常明显。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真是如此重要吗?这究竟是有序的管理,还是无谓的内耗?
2.对教育主体的理性使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评价中小学教育时说:“现在的中小学都是过度‘施肥。就如同过度施肥会板结,学生课程学得越多,题做得越多,不仅无效,反而会把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也给毁掉,就像胃口吃坏了一样。”
众所周知,“名校”的学生,普遍都不受上一级学校的欢迎。原因是“名校”的大部分学生虽然在本校的学习成绩优异,但到上一级学校几乎都没有了后劲儿,成绩平平,甚至落后于人。尽管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些原理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是人,是尚未成年的儿童、少年,他们的成长需要科学的统筹、合理的培养和锻炼。过早、过度的智力开发和使用,如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必然会导致学生智力资源的枯萎甚至枯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制,必然会导致创造力的缺失。如同采矿,滥采可能提高一时的产量,但日久天长,必定千疮百孔,后患无穷。
领导层决不能以高考之势应对小学和初级中学教育,来制造管理“全面、有序”的虚假繁荣,这样做其实是不顾教育规律,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因此,必须解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头上的“紧箍咒”,转变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针,改革现行考试制度,严格禁止考试排队现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高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育主导者的人性化管理和理性使用
1.对教育主导者的人性化管理。教育所具有的“为人”性质也决定了它“人为”性质的特点,教师队伍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
师资问题的探源存在于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教师队伍对教育本身的心理认可情况(也就是态度问题):认可程度高,主观能动性就大,教师的职业化规格就会提高;认可角度深,智慧型因素就浓厚,事业化的层次就会加深。师资问题的第二个维度在于教师队伍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的把握情况(也就是水平问题):把握的程度高,二者相得益彰,教师的专业技术化水平就会提高;把握的角度深,就会触及教育而非教学的实质,艺术化的造诣就会加深。
但教师对教育本身的认可程度低由来已久,并且日益加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教育的不公和无望。
首先是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分配不公。社会上存在的分配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低付出,高回报型;高付出,高回报型;低付出,低回报型和高付出,低回报型。教师无疑属于最后一种类型。教师的高付出,不但体现在工作强度上,更体现在精神压力上。教师的工作时间可以由凌晨四五点一直到深夜,每天都有备不完的课和批改不完的作业,还要应对其他各种检查,往往累得喘不过气来。此外,教师无时无刻不受到教学质量的困扰,深于幽梦,渗于骨髓,压得喘不过气来。两座大山使之身心疲惫不堪。
2008年初,物价飞涨,教师原本微薄的收入更显得捉襟见肘,雪上加霜。某县曾先后三次调高了公务员的薪金水平,而事业编制的教师却始终不见动静,使《教师法》中“不低于公务员水平”的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对此,教师们反应极大。
此外,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福利待遇可言。穿自己买的衣服,食自己买或者做的饭,住自己商业贷款买的房子(住房公积金由于缴纳比例不够,根本无法使用),骑(而不是开)自己的车。严寒酷暑,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奖金减而又减,补助少得可怜。没有制服可供炫耀,没有宴请可供逍遥,没有福利房可供解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地位的低下使得教师行为苛刻。同时,社会上还形成了一股针对教师的歧视风气,也越发使教师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贴吧上有网民建议,取消教师节、护士节等节日,因为几乎所有被特别提出来的节日都是为弱视群体提供的某种安慰和安抚,对这些人来说,那一天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有节日也并不能改变什么,意义何在?一时跟贴者甚众。
其次是荣誉分配的不公和无望。小至一节优质课、一篇论文或者教学设计,大至评优评先,无论是业务方面的还是综合性较强的,始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现象。分配过于集中而不能普及到全体或者绝大多数人手中,有些地方领导荣誉所占份额大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教师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赌气、怨气最后一切都会放弃。
第三,人员使用和其他同样涉及教师切身利益方面分配的不公和无望。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不正之风,使得庸者管理能者、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界的管理者更多的是上级任命的官员,官气十足,而忽视了其专业者的身份,致使教育难以真正上水平。
对师资的人性化管理,最迫切的是要始终关注教师的冷暖。不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变将永远只是一句空话。教师福利待遇低的根本原因是对教师的重视不够,对教师的无视或者漠视,实际上构成了对教育事业最大的邈视。教师群体的庞大是教育的需要,机构的虚设和雍肿的配置并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相反,区域经济保障力度的薄弱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对师资的理性使用。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年龄结构的中年化、教龄结构的老年化日趋明显。由于缺乏新生力量所具有的激情与活力,职业倦怠的现象比较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教育形式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果区域教育依然深藏于自我封闭的“闺阁”,必然会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苦苦挣扎,而不能自拔。内部培训和学习形式老套、轻浮,组织疏漏,考核敷衍,不能使教育政策等得以很好的贯彻实施,脱离甚至背离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观念滞后,方式方法陈旧,教育就是一潭死水,缺乏足以打破僵局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教育不应该再埋头走下去,而要抬头认清方向。河北省政协委员闫书林建议,重视和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总问题已刻不容缓。应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打造富有激情和热情的教师队伍。
在2008和2009年初,某市教育局分别转发了该省教育厅《关于2008(9)年开展培养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中学教师工作的通知》,省内两所大学各招收教育专业200人,招收英语专业80人,学习形式分为在职和脱产两种。这是一个机遇,教育部门应该鼓励一部分有识之士参加类似的学习,特别是脱产学习,接受正规的院校教育,培养学历,更培养能力,使之成为区域内的高科技人才,以对引导教育的走向和推进教育科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育振兴,管理先行,教师永远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从长远利益着想,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人,走人才兴教的道路,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区域教育的春天就一定会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