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莉妹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
19世纪美国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代替,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这时的物品已经成为地位的象征,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的需要。
小说《嘉莉妹妹》的诞生正处在美国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大都市已成为商品消费、媒体消费、休闲消费的中心,城市里拥有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所,提供了一系列的消费形象和象征。林立的商店、优雅的购物环境以及五花八门的餐馆、酒店和咖啡馆,还有色彩斑斓的夜生活和时尚杂志对理想女性的描写,这些都刺激着女性的消费欲望,并对女性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美国妇女已开始受到消费主义影响。她们已开始向传统道德标准挑战:她们不再相信“妇女的责任是生养孩子”,“妇女生来就是做母亲的好料子”等信条。相反,她们认为应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富有性感,痛痛快快地享受生活。于是,她们“为取悦丈夫,就极力挑选化妆品和具有魅力的衣服,同时,她们不愿孩子干预自己的婚姻生活”。她们摒弃了“生儿育女是女人最高职责之类的真理”,相信“在婚姻和家庭之外能实现自我”。有身份、会消费受到了女性的推崇,她们认为“能够踏入装饰华丽的百货公司,挑选价格不菲的消费品,本身就是女人身份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她们把自己同丈夫的性生活不再看成是沿袭生命的手段,而是娱乐的经历。因此,消费已经成为女性的一项主要的社会活动和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人不自觉地把成功和物质上所取得的成就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不遗余力地通过经济手段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用主义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要保持中间状态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嘉莉妹妹是一个如此善于观察和适应能力极强的人。正如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的,她总是模仿别人的言谈举止以提升自己,最要命的是她的小乡村的教养使得她看问题过于表面化,这也是为什么见面伊始,她便被西装革履派头十足的杜洛埃吸引,因为她想当然地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反映在他们的衣着、住所和娱乐生活等方面。
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原本生活在平静而和谐的乡村的嘉莉离开乡村来到了国际化大都市,渴望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她首先来到芝加哥谋生。她先后经历了寻找工作的艰辛、疾病的困扰和失业的痛苦。为了生存,她成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来又与酒店经理赫斯渥私奔。在纽约赫斯渥也丢掉了工作,因生活所迫,她在一家剧院当上了一名合唱演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举成名,挤进了上流社会,似乎实现了朝思暮想的愿望,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她依然坐在摇椅里梦想着自己的幸福。究其原因,是因为嘉莉自始至终都被欲望驱使着,欲望使她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找下一个目标。她的每一个选择都与实用主义密不可分。
2.欲望本能和来自经济社会的诱惑导致了嘉莉妹妹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嘉莉十八岁那年开始幻想过大城市生活,向往孩提时代老是听到的芝加哥,向往它的五光十色,向往它的熙熙攘攘,向往它的富裕,她聪明、羞怯,“由于无知和年轻而充满了幻想的十八岁的嘉罗琳·米蓓”(家里人叫她嘉莉妹妹,妹妹在英语中有:无知、纯真之意),手提内装四块美元的仿鳄鱼皮手提包,带着她的憧憬来到了芝加哥。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让嘉莉迅速地改变:“在短短的瞬间,乡间的狭隘生活不知怎的就像一件外套从她身上脱一下来,替换它的则是充满种种奥秘的城市生活。”城市里的物质诱惑很大程度上使得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生了根、发了芽。
嘉莉独自一人前往芝加哥。首先嘉莉必须解决生理和安全需求。嘉莉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故事开始,她独自一人前往芝加哥这个她从未去过的城市,“她的全部行装只有一只已交行李车托运的小皮包,一只放着些盥洗用的小物件的仿鳄鱼皮手提包,一纸盒小点心和一只弹簧开关的黄皮荷包,里面放着她的车票,写着她姐姐在范布伦街住址的纸条和四块钱现金。”到了姐姐家后,生活的拮据和姐夫的淡漠使她不得不尽快出去谋一份差事。经过一系列失败后,她终于在一家鞋厂谋得一份周薪四块半的工作,然而冬天的到来使她很快又陷入困境:由于她没有御寒的衣服,结果受了风寒大病一场,也因此丢了工作。显而易见,生理需要是她当前最主要的需求,她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来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最后,在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她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个城市回到农村老家。就在此时,她在列车上认识了来芝加哥的推销员杜洛埃,他邀请她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服,带她去剧院。嘉莉清楚,杜洛埃可以解决她的生计问题,虽然杜洛埃也并非属于社会上层阶层,但至少可以给她一个家,使她不必为衣食而担忧,使她可以在芝加哥生存。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嘉莉不得不以与杜洛埃同居为代价,做出了她生命中第一个重大决定。这样一来,嘉莉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这也为她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嘉莉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嘉莉有了新的欲望,反映到需求上,即开始追求爱和归属的满足。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嘉莉逐渐掌握了杜洛埃的性格特征,他虽然外表俊朗也不乏浪漫,但不够高雅,对事物的洞察力与理解力不够深入,与自己理想的爱人相距甚远。同时,她也明白杜洛埃只是一个花花公子,不可能和她结婚,当然更不值得托付一生。所以当杜洛埃将赫斯渥介绍给嘉莉时,嘉莉随即对他产生好感,而赫斯渥也深深地被嘉莉所吸引,这就给她提供了满足新欲望的机会。当赫斯渥来探望嘉莉并和她亲近时,嘉莉感觉“他那种神情是何等的温文,他那高超的气概表现得何等动人。他对她产生的越来越大的欲望,像一只温和的手一般抚摸着她的心灵。”以至于“不管杜洛埃在不在场,他们之间的每一次相见都有使嘉莉觉得有些难以表达的万分亲密、微妙的感情。”最终,在了解赫斯渥是一个有妇之夫,自己被骗上火车后,“嘉莉眺望着窗外飞逝而过的景色时,她几乎忘了自己是违反自己的意志被骗来做这次长途旅行的”,她也心甘情愿地抛弃杜洛埃而跟随赫斯渥了。嘉莉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到纽约后,嘉莉结识了邻居万斯太太,她开始羡慕上层社会的安逸生活。这时,仅仅普通的生活不能满足她不断膨胀的欲望。她看到高档别墅,深为自己的住所而感到羞愧;她发觉衣服不及万斯太太,千方百计想买新衣。在秀莱饭店,她感受到富人生活的奢华,也由衷地羡慕万斯太太。“啊,万斯太太福气真好!年轻、美貌而又有钱——至少有钱坐了马车被带到这里来。”由此可见在嘉莉心中,受到别人的尊重已成为这一阶段迫切的追求。而此时赫斯渥工作受挫,巨大的生活开支使他们生活陷入窘境,过惯了安逸生活的他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放弃了继续寻找工作,他变得越来越寒酸,衣冠不整,再也没有昔日的风度。为生活所迫也为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嘉莉不得不闯入演艺圈,最终一举成名,完成了“自我实现”。嘉莉的追求就包含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逐渐的成功使她在经济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和主动权,这也使赫斯渥与她的差距越拉越大,两人不得不以分手而告终。” 嘉莉的事业扶摇直上,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而赫斯渥也最终沦为乞丐。由此看来,嘉莉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被欲望和实用主义价值观所驱使着的。
3.实用主义及其对当代年轻人的启示
经济物质的社会背景为外因,内在的欲望本能起主导,使得嘉莉妹妹迅速从一个无知、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了先后两个男人的情妇,最后发现他们不能再维系她的物质梦想之后又抛弃了他们,站到了耀眼的戏剧舞台上开始凭借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嘉莉妹妹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历练,先是付出了“堕落”的代价,最终成长为时代新女性。在这整个过程中,都是实用主义在发挥着一贯而终的作用。
嘉莉也曾把满足物质生活富裕的愿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正如德莱塞书中所评论,“希望得到保护、支持、同情,是女人的一种特性。再加上多愁善感和情不自禁,往往使女人难于拒绝。这样就使她们认为是爱上了人”。她一度把杜洛埃和赫斯渥对她的“和善、宠爱”看做抵御“外界的威胁”的屏障。这种传统的“女性特质”观念使女性心理造成了思维定式,从而压制女性的自身力量。嘉莉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自己的戏剧才能,但她却习惯了在男性羽翼下舒适无忧的生活而不肯正视自身力量的所在。直到她对男性的期待受挫,她的天赋才得到充分展示。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最终引导嘉莉妹妹找到了自己的归途。
嘉莉进入戏剧界,走出家庭的狭小天地,跻身公众领域,从一名小小合唱队员一直上升到住豪华旅馆、享受高工资的名演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潜能,获得了独立的人格,进入了资产阶级的“上流”社会。而只有在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女性才能进一步追求思想上的平等。“多么美丽、多么优雅、多么有名”,“人见人爱的新秀”嘉莉,坐在沃尔多夫大酒店的豪华套房里阅读《高老头》,不但她以前的男友杜洛埃,每个读者都知道她已经成功。
嘉莉妹妹的人生之路尽管是与她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但对于生活在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仍然不失现实意义。嘉莉在失去贞操以后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得到物质和精神相和谐的真正幸福?嘉莉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榜样,而她的堕落也为当代年轻人敲响了警钟。嘉莉的生活经历及其成功的道路带给现代年轻人一些有益的启迪。
生活在新时代下的女性面临的机遇比一个世纪前的嘉莉妹妹更多,但与此同时,也遭受更多的诱惑和挑战。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追求梦想、追求成功的路上不越过道德底线,坚守住自己的行为准则,凭借真才实学、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毅力去获得成功。当然,嘉莉妹妹在成长为独立的女性之后体现出来的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奋斗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小说的主人公用她的实际经历,她堕落的前因后果和其中经受的煎熬和折磨,以及摆脱这种良心谴责,凭借自己的能力努力奋斗之后获得的心灵的解脱和社会认可,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作用。这也是主人公给我们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埃默里·埃里奥.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通伯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2]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Theodore, Dreiser.Sister Carrie [M]. New York: Bantam Dell, 1982。
[4]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裘柱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魏京京.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J].安徽文学,2006.(12).
作者简介
商叙明(1972—),男,江西省南康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江西省新余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