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现状剖析

2009-01-21 06:40程桂芳张笃元
山花 2009年22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符号文字

程桂芳 张笃元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长期占据着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其特有的方式显示了人类自我不断发展、丰富和提升的历史进程,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和审美领域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其对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机械复制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成熟,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印刷文化的文化形态,其带来的是人类文化和审美领域的全方位的影响和变革,是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在这场变革中,以语言文字作为主要表意符号的传统文学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更是显而易见。在视觉图像凭借强大的科技力量优势的冲击下,文学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已渐渐远离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位置而日益边缘化。不仅文学艺术自身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整体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组成因素,包括作家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方法、文学文本的存在样式和叙事模式、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读者的阅读接受和理论批评,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读者的接受心理等都产生了与印刷文化时代完全不同的特点。

从纸张到电子:文学传播方式的革新

文学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中介因素。其传播方式的变迁更是受到了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而文学传播方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给文学艺术自身发展带来文学样式、社会功能以及文学观念等全方位的转变。

在书面语言文字诞生之前的远古口语传播时期,文学艺术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图腾歌舞巫术的样式存在,并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口耳相传的方式限制了文学艺术的传播范围和存在样式,及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文字产生以后,书写的文字符号迅速取代了口语,成为文学艺术最主要的传播符号,并与口头语言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文学自己特有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开始借助文字的魔力构建神奇的文学空间,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活动才算开始,文学艺术也开始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而进入审美的国度。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之后,大规模的文学传播成为可能,文学艺术获得完全属于自身的发展空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符号的纸质印刷书籍不仅确立了人类文化的语言中心地位,而且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首要象征和代言者。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以及此后的多媒体电脑网络、手机等数字传播媒介相继出现,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传播时代,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要形态。电子传播媒介凭借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以及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更强的感染力等优势迅速介入文学传播领域,向传统印刷书籍发起强有力的挑战,并明显处于强势地位,成为当代文学艺术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从书本走上了影视屏幕,一改传统的由纯粹文字符号和纸质印刷书籍所构成的单调样式,而以声像结合、绚丽多彩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人们开始习惯于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而不是阅读印刷书籍来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电子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形成以视觉图像符号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形态,使得视觉图像和形象代替语言文字符号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符号,电影、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则取代了纸质印刷书籍成为了当下文学传播最为主要的途径和方式。文学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符号和传媒来表达,在整个社会的文化主体符号和媒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文学活动过程和文学观念也就会相应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图文之争:文学文本样式的转向

文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无论其样式、体裁、题材以及表达方式如何变化,语言文字始终是文学艺术最主要的表意符号,纸质印刷书籍是主要传播媒介和存在样式。但随着各种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以及视觉文化的强势崛起,文学艺术的存在样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学文本中的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之间正在发生着一场为争夺支配地位而进行的“战争”。

传统的文学文本并不排斥图像符号的存在。但在传统的书籍形式文学文本中,图像符号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插图的功能是配合说明文字,使作品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两者相得益彰。但在当代的视觉文化语境中,文学文本中这种图文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文学语言正逐渐被图像语言所代替,图像符号正渐渐超越文字符号,文学正走向“图像化”。

首先表现在各种“插图本”的流行。“插图本”已成为一种出版物的流行导向,无论是杂志、报纸还是书籍,各种印刷品中的图像符号的数量倍增,图文并茂成为出版界的主打品种。“插图本”在图的数量及图像与文字的比重关系上,已经“颠覆”了传统书籍中的图文关系。

其次就是大量文学作品走上了影视化的道路。从古典的到现代的中外文学名著几乎都无法摆脱被影视化的命运,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不止一次地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电影或电视剧。更甚的是,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大批作家开始以成就影视为目标进行创作,出现了大量为适应影视业的需要甚至是由电影、电视剧“定制”的作家和作品。

同时,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改变着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某些面貌。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大量“影视小说”的出现。新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热播的电影、电视剧都有同名的影视小说问世,这些小说中有故事有剧照,有创作人员访谈、拍摄现场以及拍摄花絮,而且印刷精良,图文并茂,有的甚至还随书赠送光盘,这些小说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各大书店的畅销品。影视小说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剧本—影视剧的改编过程,而转变为剧本—影视剧—小说的过程。

此外,电视散文的文学是文学图像化的最好例证。在电视散文中文字被简化为时有时无的只言片语萎缩到屏幕的一角,成为图像和声音符号的附庸和注释。网络文学是另外一个例证。它可以在文字文本中穿插各种类型的图片、表情符号、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同其他文本直接发生联系,组成了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多媒体文本世界。这种由图、像、声等多种符号系统所组成的文学文本,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意符号的文学文本。

两难抉择:创作方式及心理的嬗变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宏大的时代主题规定着文学创作的精神指向,在极端的时期甚至会出现主流意识和霸权话语主宰文坛的局面。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转型,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宽松化,统一的时代主题或主流意识对文学创作的束缚逐渐减弱,作家在自我精神和价值向度上有了更多个人化的选择余地,文坛由此形成多元化格局。视觉文化时代下文学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文化语境,各体文学因为失去统一的主题而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弥散开去,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生产者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式及创作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外在的创作方式来说,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纸和笔是最主要的工具,手写文字形成文本几乎是唯一的创作方式。而随着视觉文化时代个人电脑的普及,这种创作方式已经被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所抛弃,电脑屏幕和键盘代替了纸和笔,键盘输入、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代替了手写文字。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学创作工具和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者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用笔在稿纸上书写文字需要的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而电脑键盘和文字处理软件的写作方式需要的则是一种平面的、板块式的思维方式,思维空间更加开阔,思维节奏更加高速。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节奏的思维运动降低了思想深度,使传统的深思、沉思变得匆忙化、浅表化;板块式的思维形式降低作品内容的连贯性;而对复制技术的过度运用使得抄袭更加容易,降低了原创性;电脑写作的绝对动态性和非线性无法保留写作的阶段性思维水平和状态,无法对几个稿本进行比较、选择,从而影响精品的产生。

其次,从作家的心理层面来讲,视觉文化和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语境也使得当代作家在创作心理上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生产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个人化的艺术创造行为。作家们注重的是作品的社会化功能、精神指向作用以及审美价值,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随着视觉文化日渐盛行,文化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在这种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的创作由传统的个人化、独创性、无功利的精神领域的艺术创造转变成了为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进行商品生产行为,传统的独创性的、具有“韵味”的文学艺术品成了大规模复制的、影像化的文化商品。面对这种变化,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作家群体在创作心理上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传统文学的独立精神品格和大众消费文化以及商业利益的诱惑之间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在个性创作与集体化操作的矛盾纠葛面前,作家们陷入了现实与理想、物欲与关怀、个人利益与社会职责的两难困境中而难以自拔。当利益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驱动力量的时候,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经济要求便成为当下文学最主要的创作导向。文学创作也失去了历史眼光、思想锐气和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的声音已经日渐遥远,而仅仅成为传播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回声。

阅读还是观看:接受方式与心理的变化

在传统的文字(印刷)文化时期,阅读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能采取的唯一的方式和途径。文字符号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限定了文学艺术的读者范围,使得文学作品只能在特定的读者群体中进行传播,阅读行为成为少数文化人或文化精英们的专利享受。而在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文学艺术的传播方式和文本存在样式发生巨大变化,电子传播媒介压倒纸质印刷媒介,文字文本转向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语言文字在读者视野中日渐消失。阅读行为由对语言文字的关注转为对各种类型图像符号的青睐,传统的对印刷文本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被对新兴的视觉文本的观看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下,视觉图像符号的直观形象性代替了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使读者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和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因此,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人人都可以是读者。

文字(印刷)文化时代读者的阅读具有充分自主性和广阔的自由度。读的对象,读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读的速度、解读的视角等均因人而异,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而视觉文化时代的阅读变成了一个被动受控过程,观看的内容和方式呈现出空前的趋同性,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也随之消解。图像文化使读者失去对阅读方式、时空条件和速度节律的控制,阅读行为明显具有一种标准化、组织化和被动性的特征,主动的、个体性的阅读转变成了被动的、群体性的观看。

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对象的转变,还表现在人类阅读行为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传统的基于语言文字符号的阅读行为一直被看做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传承文明发展成果、探求宇宙人生的哲理的重要手段,是个人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以及艺术欣赏水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首要的方法和途径。但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的传播方式及文本存在样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阅读动机也发生了潜在的转移,消遣娱乐性成了现代大众阅读的主导动机,对单纯的视觉享受和感官愉悦的追求成为了阅读的主要目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阅读主体自觉自为的,而是由现代社会的性质和视觉文化的符号特征所预设铸就的。

泛化还是终结:关于文学性问题的论争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受到各种视觉图像符号的挤压,确实已经从社会文化的中心位置滑向边缘。视觉文化的崛起对于传统的以印刷媒介为主要存在形态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文学艺术自身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学发生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的边界在哪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到底是“终结”还是“泛化”?并引发了学术界关于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即“文学性”的思考。

事实上,“文学性”的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关于“文学性”问题的争论很大一部分也是围绕着其概念所进行的讨论。得出“终结”和“泛化”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文学性”的具体内涵的不同理解。

认为文学将要“终结”的学者所理解的“文学性”是一种静态的并且是带有权威性、判定性的权力话语,是借助“是”与“不是”或“属于”与“不属于”的判断去决定文本进入“文学地域”的可能。这种判断带有先在的特征,使得文学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发展,并渐渐达到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地位,且形成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运作机制,从这种理解出发,在现代电子传媒和视觉文化的挤压下,传统文学走向“终结”将是不可避免的。

而当代文化研究中所使用的文学性的概念主要与意象、虚构、隐喻、象征、仿真、符号等关键词有关,而这些关键词所指并非是文学艺术所独有的,无论哪一个词都无法涵盖文学的全部特征。从这种理解出发,“文学性”就不再是文学所特有的本质属性,也不仅仅存在于文学领域,而是一种侵入了其他非文学领域的文学特征。在当今视觉图像日益统治人类日常生活的视觉文化时代,“文学性”随处可见,其“泛化”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事实上,无论是认为文学性“终结”还是“泛化”,都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现状,各种视觉图像符号所组成的文化语境使得文学自身边界变得模糊。关于文学性的论争则是文学陷入迷茫的表征,是文学研究者对于文学和文学学科的一次自卫。

结束语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带给文学的并不仅仅是压力与挑战,还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面对视觉文化的语境,文学艺术应该做的不是完全地贬低和排斥,而是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接纳融合,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和空间,更好地巩固和壮大自己的领地。在这种新的社会语境下,文学艺术要想更好地发展、繁荣和壮大自身,在坚守的基础上扩张与革新是唯一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所有参与文学艺术的人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35.

[2]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6):136~144.

[3]阿因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4]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J].学术论坛.2003,(3):158~161.

作者简介

程桂芳(1975—),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工作单位: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张笃元(1972— ),男,山东滕州人,聊城大学文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符号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学符号,比多少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符号的由来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变符号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