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建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要让学生每天切身感受到,这样他才会接纳你,把你当成他的真心朋友,你的教育才能够起到作用。
有人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很可悲。
现实中许多老师非常负责,但是他们信奉“严师出高徒”,信奉“给他好心,不要给他好脸”的过时观念,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批评起来毫不留情,不讲方法。他们的本意无疑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似乎不领情,甚至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做与其过不去,从而产生抵触、怨恨心理,而且越是严格认真的老师往往越让学生讨厌,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也感到很委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这样的老师应当反思:我们对学生的好心,学生体会到了吗?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考虑过他的感受了吗?我们是不是把学生当成了成年人?
教育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教育规律;批评也要讲究方法,讲究批评艺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民主、平等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于他人的态度、情感都很在乎,甚至很敏感。他们在家里已经得到了太多的宠爱,思想不成熟,很容易走极端,不太习惯不管场合、不顾面子的批评。他们的年龄小,人生经历单纯,所以不能够立刻理解老师对其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所以,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能仅仅从动机、愿望出发,应当考虑其心理、性格特点。
陶行知先生教育违纪学生的故事令人深思。有一天,陶校长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校长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校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说:“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值得我们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你要让学生爱你的课,你必须使学生爱你。你要让学生爱你,你必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你的爱。所以,“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克鲁普斯卡娅语)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爱的教育,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爱的教师。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如果你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心里始终牵挂着他,关心着他的每一个变化,其他的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让学生感受到的爱,应当象父母对子女的爱一样,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做秀;是通过教师行为体现出来的,它既不是深埋在心里,也不是天天挂在口头上的。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大爱。
让学生感受到的爱,既应当有度,又要不被误解为“讨好”学生,否则既没有尊重学生,也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对这种老师,学生是不尊重的。
让学生感受到的爱,可以是不同形式的。或者是老师努力认真的教学,或者是对学生的一个鼓励、一个微笑、或者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一个善意的提示,或者是平等地与学生探讨一个问题,或者是在作业本上写一句鼓励的评语、一句格言……。
总之,大爱无形,却处处可以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想想吧,你每天在用你的爱,感染着学生,塑造着一个个善的灵魂,他们又将这种爱放射到四面八方,这个世界又该增添多少的善与和谐。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