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摘要:高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改革传统的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教学改革
《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是高职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特别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主要研究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和生产高产、优质农作物种子的理论和方法,既有理论性、又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交叉型应用学科,是保证种植业生产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重要的基础学科。《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主要农作物良种生产的基本技能,掌握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试验方法和手段,并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可见,高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的教学既不同于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中专相同课程的教学,也有别于以系统理论学习为主的本科《作物育种学》教学。为此,我院在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专业特点,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指标等进行了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形式,因此,《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坚持以应用为主、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可对各章节内容的讲述做侧重选择及适当的补充或删除。比如,对“育种途径”中的“杂交育种”部分,可重点介绍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原则及杂交育种的程序,简单讲述杂交种后代处理的系谱法和混合法,删除衍生系谱法、单粒传法等内容;再如,对于“诱变育种”部分的内容,可重点介绍物理诱变育种,简单介绍化学诱变育种,补充太空育种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诱变育种知识的兴趣;对品种试验、审定、推广的部分,可增加品种保护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品种权意识;在“种子生产程序”部分,为适应我国现行农业和种子工程研究应用的情况,可补充“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相关内容。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划分为重点讲解、一般讲述、简单介绍、学生自学四个部分。比如,对水稻种子生产的内容,可重点讲解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一般讲述两系杂交制种技术、三系不育系(A)和光温敏核不育系(S)的繁殖技术,简单介绍常规水稻种子生产技术,而对保持系、恢复系的繁殖技术则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加以掌握。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教学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理论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练习加考试”的教学方法与当今的高职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很不适应,高职教育要培养一批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学”的个体差异及主体作用。启发式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水稻、玉米杂交种制种技术的花期预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提出“什么叫父母本的理想花期”、“为什么要进行花期预测”、“花期预测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花期调节”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讨论式教学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情绪,导致学生缺乏进取心。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例如,水稻种子的生产主要包括水稻三系杂交种制种、水稻三系不育系繁殖、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等四大块内容,并且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可以在详细介绍水稻三系杂交种制种技术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水稻三系不育系繁殖的技术要点有哪些?与水稻三系杂交种制种的技术区别在哪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包括哪些技术要点?与三系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区别在哪里?”及“光温敏核不育系如何繁殖?”等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再由组内选代表上讲台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教师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与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主导的作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自觉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代表了课堂教学方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声像俱全等优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制作全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如在水稻杂交育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图像展现水稻的形态特征、花器构造和开花过程;通过动画影片展现水稻有性杂交(包括剪颖、去雄、套袋、授粉、挂牌等)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将水稻杂交育种的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
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由于《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具有实物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讲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将水稻与玉米杂交种制种过程中的父母本特征特性、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方法、父母本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等内容的教学搬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授课和训练,使学生更生动、直观地了解掌握水稻、玉米制种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实战式教学实战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设置一定的场地和环境,让学生亲自全程参与教学,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采用实战式教学法常常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及对自身不足之处的认识。比如,对水稻、玉米种子生产部分的教学,可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承包学校的教学试验田、试验地,进行水稻、玉米杂交种制种,分小组完成制种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父母本错期播种、规格种植、科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预测和调节、去杂去劣、水稻制种喷“920”、玉米制种母本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种子收获等具体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之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领域逐步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及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我院在进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改革时,注重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128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共安排了64学时的实践性教学(如表1所示)。通过实践性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巩固了理论教学内容。
改革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各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基本上为限时笔试,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对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窄,很多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基础好的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过关,基础差的学生则寄希望于补考。因此,改革评价内容与考核方法势在必行。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我院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促进学习的途径之一。根据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时数占课程总时数比例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学习表现等;二是技能考核成绩,包括人工自交和杂交技术、父母本错期播种技术、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技术、水稻制种“920”喷施技术、玉米制种母本人工去雄技术、人工辅助授粉技术考核等;三是期末考核(考查或考试)卷面成绩,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具体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如表2所示)。通过改革考核方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的不良风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高职《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加上《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涉及面广,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出具备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繁育、种子生产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茂.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胡延吉.植物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孙学农.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7,20(7).
[4]杨劲珍.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10上旬刊).
[5]刘榜,朱猛进,赵书红,等.家畜育种学课程改革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8).
作者简介:
李梅(1976—)女,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的科研与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