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怡心
自2006年年底,安徽阜阳颍泉区的机关办公区——“山寨”版“白宫”引起舆论强烈批判之后,随之,郑州市惠济区再陷“白宫门”,遭到媒体一片质疑……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方面采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情况下,个别地区耗费巨资建造豪华办公楼的现象却不时被媒体曝光,“白宫”,也并非被“山寨”的唯一对象,“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甚至古老的“前门”都曾经被各地上马的豪华楼堂馆所“克隆”过、“山寨”过。由此可见,最近一些党政机关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现象又有所抬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之所以说“愈演愈烈”,是因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本刊不断接到了江苏泗阳、东海、邳州;安徽五河等十余个县市的读者,通过各种渠道举报的上述问题。在今年这个炎热的夏天,记者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有选择性地探访了这些引起民愤的豪华政府办公楼、豪华别墅等超标建筑……
江苏东海:豪华办公楼“一条街”
2009年7月2日,记者首先抵达江苏省东海县采访。
在此之前,本刊接到当地群众举报:东海县委政府不结合实际搞开发区,导致大批土地被闲置撂荒。东海经济开发区上万亩耕地被占,企业没办起来几家,大部分土地虽然审批过,都在撂荒之中,野草长出一人多高;另外一个西开发区,到处都是撂荒被圈的耕地!2007年至2008年,在东海县晶都大道两旁开建“行政一条街”,至今大部分行政单位办公楼还没建成。
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记者抵达东海县城之后,首先去“参观”了他们反应最为强烈的东海县委、县政府大楼;其办公大楼的建筑造型从正面看是一栋九层楼房,从正门两边分开,也可以说是两栋楼房,一边是东海县委,一边是东海县政府,从侧面看后面还有一栋楼房和前面一样高九层,上面有一个通道连接着前后楼道是相通的,这样看是双排的豪华办公楼,还有地下一层为停车场,正门左右两个台阶伸向前方,左右是汽车通道,目前东海县委政府办公楼主体已完工,正在紧张装修之中。整个办公楼占地约有200多亩,主楼大概占地20亩,其余的土地已被推土机推成一道道沟沟坑坑……
与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紧邻的,是另一栋12层高的豪华办公楼,从上往下已装修到第六层,整栋大楼没有名称。记者随即咨询了正在施工的民工们,他们称:“不知道是哪个‘衙门反正是当官的办公楼。”
随后,记者又探访了“东海县建设局”的办公楼,这是一栋13层高的楼宇,其办公楼内豪华的装修,足以与大城市的星级宾馆相媲美。而在这条“行政一条街”上的东海县卫生局、检察院、法院审判楼、职教中心等豪华建筑,主体工程大部分结束,有的已经投入使用,有的还在紧张装修。另外还有几栋叫不上名字的豪华办公楼,也在紧张施工中……
记者在“参观”时看到,在晶都大道两旁,除了豪华行政办公楼以外,还有几家房地产楼群矗立在晶都大道两旁,有了它们的衬托,整个晶都大道,给人的感觉,俨然是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地带。
江苏泗阳:省级标准的国税“第一楼”
2009年7月10日,记者来到了江苏省泗阳县。
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泗阳县国税局”及“德华逸墅”前,同时还看到了已建好投入使用的“泗阳县国土局”和“建设局”;“泗阳县国土局”、“建设局”,从大楼的前面、侧面看近二十层的大楼宏伟壮观,前后两排的建筑风格堪称奢华;这三栋近20层的办公大楼显然已经成了泗阳当地的“一景”。
在没有竣工的“泗阳县国税局”施工现场采访时,工地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泗阳县‘国税局这些大楼所占的土地,原来都是种粮食的好地!2005年开始被政府征了,有一部分还涉及到基本农田,现在县里以及下面各局却在这盖起了豪华大楼。想起以前长在这里绿油油的庄稼,就让人心疼……”
一位在县人大退休的老干部告诉记者:“这个位于北京路上的新的行政区,尽管每一栋办公楼都建的很漂亮,但是,建这样高标准的办公大楼,县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所以县里跟几家房地产开发商私下达成协议,政府大楼的建设项目由几家房地产开发商分别出资修建,而政府则根据房地产开发商出资的比例,把征用来的土地划拨给他们大力开发商品房出售。老百姓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就这样被‘廉价征用来‘瓜分了……”
整个北京路两侧,如东海情况一样几乎自政府行政办公楼到下面各单位等办公楼一应俱全,记者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在“德华逸墅”的售楼中心,记者针对别墅的土地审批手续咨询售楼人员时,该售楼部的工作人员非常警惕地说:“我们手续非常齐全。”记者又问这些高档别墅的土地征用等手续是否审批下来时,那位工作人员又说:“别人办不下来,我们领导有办法,那是我们领导的事儿。”
而记者在江苏泗阳县国土资源局针对“德华逸墅”的别墅项目提供的一份没有盖章的供地文件上看到,荣马实业有限公司:你单位申请的荣马(泗阳)行政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在这份没有盖章的文件中已明确的说明此地块为办公用地。
安徽五河:良田变成“建筑投资大厦”
2009年7月9日,记者抵达安徽省五河县邡里一座近乎圆形的办公大楼主体已完工,左右配楼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在县政府办公大楼前面相配套的“公园广场”上忙碌的民工正在烈日下铺着高档的大理石地砖、栽植着各种名贵花木。整个办公大楼及“公园广场”尽管还是“半成晶,但是依然让记者感觉到了这栋办公楼的“贵气”。
在与县政府大楼一路之隔的五河县委党校正在红红火火地建设着,而党校后面大面积的土地被抛荒,在兴淮路、兴浍路的两侧不是闲置的“企业”就是被抛荒的土地。有意思的是,正在建设中的县委党校的围墙上醒目地写着这样的标语“以节约土地为荣以抛荒耕地为耻”,围墙内杂草丛生的“景色”与这幅标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整个五河县的政府办公楼、党校、人民检察院等各个机关所占的地大多是旧县湾村的土地。政府在以工业用地的形式征用该村土地后,不但没开发“企业”,反而修建了县政府办公大楼,剩下的就是分给了已经规划好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开发。
那么,在五河县政府忙着建设新的“行政中心”的同时,失去土地的村民又得到了什么呢?一位村民这样告诉记者:“一亩地只给我们补15000元钱。就这点儿补偿,镇政府还得扣除5000元,实际到了老百姓的手里就是10000块钱,补多少,什么时候补,还不得政府说了算吗?现在物价这么高,这点补偿款就是一分不少给我们了,但我们失去了土地,就等于什么也没有了,真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
记者在电话采访五河县规划局的时候,该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那不是县政府办公楼,是建筑投资大厦,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你问县委宣传部吧!”
而五河县委宣传部李主任的回答更是让人费解:“那是我们县政府办公楼,规划局他不清楚,我们是以‘建投大厦的名义报批的,此项目由江苏万诚置业有限公司与五河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没,建好后我们是租用他们的,再说我们的办公楼建得也不超标呀!”
令记者不解的,既然是县委、县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为何却要以“建投大厦”的名义来建设呢?截止记者发稿,未得到五河县委、县政府的明确解释。
“城市建设谋开发”背后的“摆阔思维”
除上述儿个县市外,记者还走访了安徽省南部、江苏省的灌南、宝应、高邮等地,所了解到的情况大同小异。其各地“高度一致”的共同点在于: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现在都以“商务中心”、“投资大厦”等名义来冠名,其目的是规避国家的政策,从而达到各种手续的审批,实际上真正在里面办公使用的却是政府;还有高档园林般的配套广场,距行政部门很近、甚至直接毗邻的高档休闲与娱乐场所,以及与之配套的有着各种各样“豪苑”、“华庭”之类奢华名称的配套居住社区。建造豪华的行政办公大楼,不仅当地财政无力承受,且无法给农民满意的补偿、安置,以至于当地群众怨声载道,那么,各地政府为何仍热衷于建豪华办公楼呢?
记者在调查采访结束后,替这些县、市的“摆阔思维”梳理了一下“脉络”:首先是树立外部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其次是为了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楼高未必形象好,豪华不等于高效率。从近些年媒体屡屡曝光的此类新闻案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有的不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实用性,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搞豪华装修;有的不惜贷款、举债,甚至挪用各种款项等专项资金修建楼堂馆所;还有的跟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官商勾结,倒买倒卖土地进行权钱交易;一些地方为修建豪华办公楼,不惜制定罚没指标,买卖手中审批权限;还有的向银行贷款,甚至长期拖欠工程款;豪华、气派的大楼背后,是不断加重的财政包袱和群众负担。
记者所采访的有关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如此盛行,首先是个别领导干部错误、陈腐的政绩观在作怪,这应该是主因。在他们眼里,党政机关建豪华办公楼是正当的,办公楼豪华证明自己有魄力,办公楼太简朴是自己没能耐。他们把修建豪华办公楼作为政绩展示的平台。可事实恰恰相反。从已披露的各地各类案例来看,有的地方为建豪华办公楼所挤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乱占农民土地,乱罚款、乱摊派甚至打着“改善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新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大搞官商勾结等,导致财政包袱和群众负担不断加重,不但不会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反而会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其次是建设标准的缺失和制约监管不到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地方财力允许,修建政府大楼、改善办公环境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建、怎样建的问题,应该履行什么样的审批手续问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否得到足够的保证?从各地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兴建的豪华办公楼显然已经超出了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这些地方在“民未富”的状况下,就超标准、超财力大肆兴建‘豪华型办公区”、“别墅式生活区”,引起当地百姓的愤慨,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不能不让人担忧这些地方已经滋生的腐败问题,这一现象应引起深思。
那么,如何防止脱离现实、群众怒目的楼堂馆所屡禁屡建呢?有关专家认为,完善问责机制是关键。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虽然经常见到“贫困县上马豪华办公楼”之类的工程曝光,却鲜闻有官员因此被问责。只有明确责任主体,把问责制度落到实处,对那些追逐名利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标志工程”的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那些擅闯“红灯”的违规行为才会真正收敛。
毫无疑问,目前,中央已对重“显绩”轻“潜绩”、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的人立下了严规,对那些漠视民意、热衷于修建“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人‘问责”,既是当前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需要,也是凝聚人心的需要。
也许,那些热衷于“土木工程”的地方领导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会有自己的一番解释,但无论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批责任制和内部监督机制,让地方政府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花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些大的执政理念是不会有错的。如果当地领导真的认识到了这些问题,那么,群众也不会怨声一片,更不会四处投诉和举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