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府主导的投资力量逐渐褪去之后,要保持经济持久增长,就得走“民富”路线。 同时,市场自身的活力也将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的重要动力。
楼市上涨了,股市反弹了,汽油涨价了,“家电下乡”了,汽车卖到全球第一了……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10个月之际,一名网友在博客中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如此描述。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上半年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几乎拖累了GDP3%的增长,而在2007年的中国GDP增长中有2.6%来自净出口的贡献。 显然,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由第一季度的6.1%升至7.9%,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过程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功效。
然而,8月11日集中出炉的7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工业生产已实现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发电量连续2个月实现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出口复苏产生的抑制作用,以及部分行业的工业生产增长目前仍处于较慢的水平,当前的工业增速仍位于往年的正常水平之下。 现实数据印证了此前中央对当前经济正在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的基本判断。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逐步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中国也正面临着出口不振,以及刺激计划带来的资产泡沫、基础产业产能过剩等隐患风险。 对此,市场似乎开始普遍担心,在经济增长逐步企稳之后,中央出于防范银行坏账和恶性通胀的考量,会调整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无需“货币政策敏感症”
在央行表示要“微调”货币政策之后,中国股市在年初累计上涨90%的基础上急转直下,在8月4日至19日期间下跌掉20%。 这似乎验证了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担心,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市场习惯了半年以来“不差钱”的日子,对可能出现的货币政策调整比较敏感。
目前,有学者认为,货币“宽松政策的终结”可能已经开始。 对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向本刊记者表示,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了保持通胀率的稳定。 因此,货币政策实际上始终是动态的,一直都紧跟着通胀、通缩的具体情况在调整过程之中。 简单的将货币政策区别为松或者紧,得出的结论会有些问题。
财经评论员时寒冰进一步向本刊记者分析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例如1993年7月,我国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1994年和1995年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然分别在35%和30%的高位徘徊。
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快速增长,有利于打掉通缩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陷入通货紧缩与经济下行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 但市场人士认为,在中国向经济注入大笔资金的同时,也埋下了资产泡沫、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和信贷过度等隐患,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将来临,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不可避免。
对此,时寒冰表示,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向,就目前的环境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更确切地说,是不可能的。 因为“80%以上的信贷都投在了基础设施的项目上,前期投入后,如果后期不继续投放的话,就将由于资金供应不上而形成烂尾工程。 新开工项目的启动决定着,决策层不得不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估计至少要延续到2010年。”但他同时也认为,由于外部粮食价格压力等因素,CPI目前基本已经见底,今后将开始回升,负增长的情况将会过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也认为,“在短期内货币政策不可能出现大变动”。 他告诉本刊记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可能终结。 这主要是基于我们自己对经济形势的一种判断:现在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并不牢固。 如果我们撤出现行政策的话,可能会造成经济上出现反复。
他进一步表示,央行所说的“微调”,实际上是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对国际热钱的控制、国企资金应用的监管等问题进行局部的调整。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
经济增长需要“民富”
虽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变化,“货币政策敏感症”可以暂时放一放,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4万亿元刺激资金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逐渐耗尽。如果中国还没有找到除出口之外的其他经济驱动力,那么今年年末时,减少公共支出和信贷无疑将把中国经济推入困境。
如何应对?依靠消费,扩大内需。
尽管8月20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表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速稳步加快,但市场普遍认为,当前消费增长较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4万亿刺激政策的主导推动,制约内需扩大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在扩大内需上依然困难重重。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需求的组成中,消费和投资并不均衡,而且现在这种不平衡还在变得越发突出。2008年的私人消费只占到GDP的35%,在1990年占GDP49%的水平上有所下滑。与此相反,同期的投资额从占GDP的35%增加到44%。政府今年的刺激计划中大部分指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膨胀了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我国的资本支出首次超过美国,同时消费支出只是美国的1/6。
“要保持经济持久增长,得走‘民富路线,”时寒冰向本刊记者表示,“出口下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国际形势造成的,但内需却是我们可以努力实现的。政府应该压缩自己的开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让更多的资金流人民间。如果内需能够拉动起来的话,国民经济全盘皆活。”
他进一步认为,国家可以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向国民倾斜。在全世界范围内,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收入都是大幅向民众倾斜的。而我国2003年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收入却大幅度向政府倾斜,导致GDP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速,这是我国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城市。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家电下乡”产品销售961万台(件),汽车销售610万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4%。
针对现在楼市、车市等市场的“火爆”局面,时寒冰却认为,这是由于通胀预期和国家的刺激政策,在短期内被激活出来的,较难持久。他进一步分析道,内需提振不能光看少数几个领域。以房价为例,房价提升并不能代表国民的内需增长了。相反,走高的房价反而挤占、消耗了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一套房子实际上就消灭了一户中产阶级,对内需起的是抑制作用。
由此看来,我们扩大内需之路任重而道远。
提振经济需要市场力量
如今,很多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企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投资和消费的拉动。
的确,面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海啸,政府没有更多的选择,当务之急是迅速果断地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来保证经济的基本增长。但刺激计划总有其结束的时间表,当公路、铁路和电网上的大量投资在短期内激活了经济增长之后,我们今后的长久之计需要如何去走?
宋国青提醒认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模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简单地只当作是一句口号”。
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了相当大成效。然而,在新形势、新背景下,调结构又出现了新难点和新问题。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当前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严峻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智慧。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再加上国家发改委近日提出要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不难看出政府也在考虑如何启动市场本身的这种力量来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此,张晓晶认为,回头看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和投资造成增长业绩。但政府不可能永远这样支持下去,因此下面就得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替代政府,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小企业作为社会投资的主体,当然是首要支持的群体。放松管制对中小企业非常重要,一些行业应该尽快允许中小企业进入。同时,在信贷、财税等方面也给予支持,不然中小企业很难参与竞争。他进一步分析表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现在正在向这个方面努力,但关键是各级政府如何将这些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放松管制落到实处。
可以预见,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政府主导的投资力量将会逐渐褪去,而市场自身的活力将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