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09-01-20 01:55胡勇智白国庆雍华夫
计算机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教学改革

胡勇智 白国庆 雍华夫 江 平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当前软件技术人才状况及传统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试提出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软件开发人才职位标准及对应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职;软件人才标准;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软件产业正在成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状况将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目前,虽然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学生在三十万人以上,但是国内软件企业软件人才依然不足,尤其是具有开发经验的基础技术人才(即软件蓝领)较为缺乏。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80%以上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传统高校计算机教育周期长、课程更新慢、实践偏少,对于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对脱节,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企业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高校又苦于无法得知企业的真正需求所在,缺乏具体针对性的培养模版和考察标准,造成了软件人才培养与需求的脱节。

因此,如何使企业与高校形成教育“共识”,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实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标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在相当长时期内,学历在人才选择中被作为衡量的关键指标,甚至被视为唯一标准。随着我国软件产业不断发展成熟,软件企业在用人方面也趋于理性化,逐渐形成了对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3方面的综合考察模式,目前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市场。通用软件人才标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1.1软件人才标准

我国历来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工信部组织有“计算机软件人员资格和水平考试”。该考试设置有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和系统分析员3个级别,对于不同级别均有职业功能、工作内容、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但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该标准已逐渐显露出滞后于行业需求的一面。

目前,在全球软件行业有两大标准:一是针对软件企业的CMM、CMMI标准,另一个就是针对软件从业人员的SFIA标准。2008年4月,在成都召开第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期间,由斯菲亚(中国)软件技术外包研究院、成都西部软件实训联盟(基地)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召开“斯菲亚中国信息服务业职业技能架构规范(CNSFIA)发布会”,正式将西欧国家软件从业人才标准移植到国内,这标志着目前国际流行的SFIA软件人才标准全面登陆中国。

1.2高校传统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后通过实验掌握实践技能。但由于实验室与现实企业差别较大,学生无法掌握大型项目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更无法具备项目整体架构与策划设计能力。概括而言,当前软件人才培养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不能紧跟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总是有3~5年的滞后期,学以致用无法体现;其二,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体上理论知识强于实践能力,大多需要很长一段适应时间才能胜任实际工作;其三,软件人才的结构和层次不尽合理,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面向企业开发岗位、能直接从事一线工作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1.3软件人才标准与新型培养模式的推行

2000年起,软件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各院校均对基础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总体来看,人才标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企业化的人才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力求毕业生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水平。

2软件开发职位标准的确立

针对当前软件行业需求量最大的软件开发岗位,我们重点对CNSFIA标准中“系统开发——项目/软件开发”规范进行了分析,建议设置程序设计员、软件工程师和高级软件工程师3个不同级别职位,并提出了各级别的标准。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软件开发方向)的毕业生而言,应达到程序设计员职位标准,能胜任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测试、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经过3~5年的锻炼,可发展成为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客户服务经理等。

2.1职位描述

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员,即能编写设计文档,设计程序模块流程和编写代码,能进行软件调试和基本测试的专业人员。

2.2市场定位分析

(1) 市场要求: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经验及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解软件需求分析方法,能够进行软件需求分析;能配合分析人员和开发人员完成项目需求,如项目模块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模块设计、模块编码和模块测试相关文档编写。

(2) 主要职责:理解项目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文档;在指导下编写并提交模块的详细设计文档;编写程序代码和规范的注释文档;对程序模块实施调试和测试。

2.3知识技能架构规范

(1) 专业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数据结构、C/C++语言、软件工程基础、设计模式、计算机网络安全、Java语言基础、C#语言基础、.NET Framework技术、基于.NET的Windows和Web开发、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和开发等。

(2) 核心知识点: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编程方法;数据库分析与设计方法;多线程技术、组件技术;集成测试方法和质量保证知识。

(3)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建模语言和相关工具理解项目的概要设计文档;能够确定模块的具体实现算法,运用详细设计描述工具进行模块设计;能够熟练运用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能够进行数据库编程;掌握加载与编写组件和动态链接库的方法;能够进行性能优化,运用调试工具对模块进行跟踪调试和编译;能够使用常用测试工具实施测试并编写规范的测试报告。

3软件技术专业(软件开发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3.1课程体系与结构

软件专业标准知识技能架构规范中的知识点包括编程语言基础、.NET高级编程、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和开发等,综合考虑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 理论教学安排。除了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外,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

编程语言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XML基础、Java语言程序设计;

.NET高级编程:基于C#的Framework程序设计、基于.NET的Web程序设计、基于C#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ADO.NET程序设计、XML Web Service开发;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和开发:关系数据库基础、SQL Server数据库程序设计。

(2) 实践教学安排。对于核心专业课程,除课程教学期间的实验外,均单独安排一周时间的实训专用周。指导教师提出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综合性案例,并带领同学从项目分析入手,按真实企业开发的流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实训专用周包括:程序设计基础专用周、C#程序设计专用周、SQL Server数据库程序设计专用周、基于C#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专用周、基于C#的Web程序设计专用周、Java语言程序设计专用周以及编程强化实训等等。

学生通过专业的系统学习后,能够胜任软件企业中的应用开发人员职位,适合团队开发环境,熟练使用相关主流开发平台,按照详细设计要求完成相关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单元测试工作。

3.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3.3教学模式改革

3.3.1课程改革

软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使毕业生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根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特点,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内容:

(1) 实施面向就业领域的课程体系,根据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成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2) 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和实训内容,并组织学生到软件企业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对软件行业、对专业学习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

(3) 学生顺利完成各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鼓励学生考取MCP(微软认证专家)证书,进而获得MCAD(微软认证应用程序开发专家)或MCSD(微软认证解决方案开发专家)组合证书等。

3.3.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互动式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改革——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软件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不应一味模仿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的改革。在对软件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岗位相吻合,突出了就业的导向性。学校根据软件行业开发人员的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定位,在平时的教学环节当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相当,找准高职教育与软件行业的衔接点。

(2) 教学模块的改革——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重建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综合模块。根据软件行业开发人员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新组合德育和文化课内容。

模块内,岗位技术标准是核心,鼓励人才专项拔尖;岗位职业道德是统帅,职业要求引领做人规范;综合项目实训是保障,以知识的应用激励专业学习。模块外,安排相应的选修课程,既有技术选修,又有文化选修。这种能力综合模块,以技术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素质,以必须、够用的文化课加上选修课程,保证不同层次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传统课程式学分的基础上引入项目式学分机制,使学分制有了切实的操作性,使弹性学制能够落到实处。

(3) 创设情景式教学——变“枯燥”教学为“趣味”教学。软件专业培养的是面向软件企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仍需要一定的软件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掌握操作技能。

然而纯粹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部分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实际运用的技能,所以教学环境的生态建设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多采用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通过对开发过程的观察、分析引入理论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 考试方法的改革——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工作。根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反馈和实施能力综合模块的需要,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反映岗位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考试。通过多少模块能达到什么等级、能适应什么岗位,思想、技术、文化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5) 教学手段的改革——让知识有声有色。“粉笔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应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将相关教学内容上网,让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学习。实践证明,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校园网络辅助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 加强英语学习——让专业素质更加完美。由于我国的软件工业主要是由大量国际化公司为支撑主体和软件产业的国际化特征,英语已经成为业内的第一语言。应要求学生掌握好英语,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专业资料阅读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专业技能训练和英语学习的关系。

(7) 抓好毕业设计——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内容的一次综合运用,也是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资料检索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十分有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只能从各种考核成绩上来了解,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中分组实习、导师指导、个别答辩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能最大程度确保高职软件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4结语

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明确软件人才职位标准,并结合自身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适时的调整,开创高职软件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道蓄. 社会需求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2):8-9.

[2] 郭薇. 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4):217-218.

[3] 张辉. 高职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16-117.

[4] 陈桂生,张哲.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7(20):136-137.

[5] 何敏,薛锦春. 高校IT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 职业时空,2007(23):68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