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波
【摘 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其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依然不强。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入到这个学科之中。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课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始终在持续不断的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依然不强。新课程改革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改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教育理念的人本视角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它的实质就是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以人的生存、安全、发展等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处理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以及人类世界自身各种问题的基本要求。当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也就是从人本视角来审视教育理念时,它应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和谐发展为根本。
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多数人认为“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因此教师只关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发展主体要全面发展所应有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一教育理念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位,把知识当作是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虽然人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支撑,但知识的增长并不等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恰恰是对这种教育观的扬弃。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塑造人。从人本视角来审视,就是教育必须改变只见学生不见“人”的状态。“学生是人”,学生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在反思和批判性理解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我教育,并最终达到作为主体发展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授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晶,授之人生观、价值观及方法论,使受教育者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对社会有益的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并没有现成的公式照搬,没有固定的模式套用,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能达到的,更不是靠外界力量的强加就能实现的。要想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理念。
1.深入研究学生。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这个“人”引申到教学中就是学生。只有把研究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因此,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第一要求是深入研究学生。当前,虽然多数学生思想比较民主、开放,对新思想、新事物也比较容易接受。但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实用主义、功利观念强烈,对思想政治课重视不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他们的学习就不可能主动,当然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就不可能自觉。如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存在于学生中的这些事实,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事倍功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就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从研究学生、关心学生做起,以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他们成才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不会成为远离学生的高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贯彻下去。
2.紧贴学生切身利益。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贴在一起,始终把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摆在第一位,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结合学生疑惑和关心的现实问题,并运用先进理论加以释疑和解决,才能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要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联系在一起,在讲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时候要与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要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坚定信心。通过这样有机的联系,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其实并不是讲大道理、讲空话,而是能够解决自己由于对自身无法合理定位而导致疑惑的诸多问题,从而从内心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可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将学生切身利益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贴在一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3.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也就是教育上民主作风的体现。民主,人人向往。民主体现着对人的尊重,教学上的民主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关系,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而不是把自己当作高于学生一等的人。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而不是老师为中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才能显示出来,学生才能认真接受老师的讲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而,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的平等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平等的平台,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使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个人主张和宣泄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释放。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由于哲学是对智慧的追寻,它作为一种质疑的艺术,其根本特性是批判、反思和超越,在对现实问题的质疑中,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哲学素养,如好奇、兴趣、善于发现问题等。教师通过平等的平台与学生互动,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关怀,师生间的交流也就变得更加自然和亲切。通过课堂中的平等的讨论和亲切的交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心的问题,运用理论,透彻讲解,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把传统的“一言堂”变为平等的“群言堂”,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和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得到实践,“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才不至于流于空谈。
4.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知识评价思维,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将单一的、静止的评价转变为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严、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因此,实施课堂评价时,教师不能单纯地看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观点,不能单纯评价其正确与否,而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自已思考的过程,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评价,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对知识的态度如何,对本节课的兴趣如何,并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相符合。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善于观察,看看课堂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魂,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过程中重新审视自我,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例如,哲学与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对这门课的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更要看学生通过学习,理想信念是否变得坚定,爱国主义情感是否得到深化等。评价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是我们应当着力研究和精心选择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