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灵芝
语文课堂是充满美的课堂,它以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韵律吸引学生叩开美的大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文本,遵循学生思维认识发展规律,不忽视质疑的自然美、生成的灵动美、情感的共鸣美、朗读的个性美,让更多的美贯穿语文课堂,学生才会在长期的“语”和“文”的熏陶中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展示美的心灵。
一、莫忽视质疑的自然美
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它使课堂成为寻找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地方。现在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必设“质疑”环节,有时纯粹是流于形式,好像不设置这一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就不见踪影。学生也善于揣摩、迎合教师心理,直奔主题回答出关键性问题,顺水推舟过渡到教师所期望的下一环节。作为教师,更多地应是结合文本特点和学情,寻找到学生情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设计组合教学环节,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高效。 一位教师执教《鸟岛》一课时,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鸟岛》”的开场白告诉所有人这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看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又问“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知道什么?”聪明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想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我想知道为什么叫‘鸟岛”、“我想知道鸟岛上是什么样的”。三个问题直奔主题,顺水推舟地将大家引入下一环节。这里令人困惑:一是在上节课初学的基础上,课件中丰富的音像资料足以触动学生心灵了,此时学生想一吐为快的是心中的想法。学生畅谈感受的欲望又怎么会被还想了解的那三个问题所替代呢?二是这三个问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就能提出,有必要绕个圈子在感知课文后再质疑吗?此时学生的迎合之心可见一斑。“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正是在儿童看见了什么新的、不懂的东西而感到惊奇的时刻进行的。”大量的音像资料使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看见了更新的内容,感到了惊奇,已为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要么调控好质疑的时机,要么顺应学生思维、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看完听完后直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这一切的。这样既顺理成章,避免出现“兜圈子”的现象,又使每一个孩子的心迅速链接文本,呈现出一种自然美。
二、莫忽视生成的灵动美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引领下的多边互动过程,强调和谐处理对话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关注生成,正是学生的突发奇想、困惑、 错误、争论促成并造就了课堂的精彩瞬间。 这几种生成状态也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迅速提取生成环节中与预设教案的联系点,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使教为学服务。 可是有些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却显得粗枝大叶,错失绝妙的教育时机。比如一位教师执教的《鲜花和星星》一课,她在随文识字中设置了“小老师提错”这一环节。她让学生观察生字并思考——写字时要注意什么?一个学生说:“朵字不要写勾。”得到老师的赞扬后,老师就请这位学生上黑板写给大家看,这位学生写了个上大下小的“几 + 木”。这时教师并没有在写错的笔画上做记号,也没有提醒所有的学生书写“朵”字时要注意上小下大。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成环节是课堂的一种宝贵资源,教师的反应也是课堂的灵性表现。 教师设置“小老师提错”这一环节是让所有学生观察、分析字形,以保书写正确。学生在板演时出错,教师就应扣住“生成点”,提取“联系点”,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堂资源。再说,汉字是方块字,有着几千年的演变继承历史。汉字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在写字教学的同时就应深深植入学生头脑中。 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错误的笔画处作记号,可以通过动作比划感受到汉字的结构比例,也可以边写边用顺口溜来提醒——“小小的几不带勾,宽宽的木托住它。”这样字的笔画、结构、各部分的比例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对生成环节机智、细致的处理,创造性地为教学所用,那么课堂必然呈现一种灵动之美。
三、莫忽视朗读的个性美
课堂中朗朗的书声最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是许多语文老师提到朗读时的口头禅。何为“有感情地朗读”?它给人一个模糊的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有感情地读并不是千篇一律同一模子刻出来似的读,而是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朗读的主人”,尽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一位教师在《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指导读——“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这一句时,问:“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学生有的说要开心地读,有的说要惊讶地读,有的说要读出失望的感情。在教师的期待中终于有个孩子说“要读出难过的感情”。这时老师立刻请那个孩子读,并让大家说说他读的好在哪儿。学生一评价完,教师马上说——“请大家像 XXX 一样,一起读这句话。”结果课堂上响起了整齐的带有难过之情的读书声。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同,对重点词句理解的深浅层次不同,对同一个句子往往有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他们也许会想到:小鸡醒后知道了世界是黄色的是多么地开心;小鸡惊讶地发现了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朗读是自我感受的外化,抒发的是自我真实的情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朗读体现着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理解。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为什么不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呢?就抠住这个句子让他们不开心地读、惋惜地读、愤怒地读,甚至类似旁白似的不带任何感情地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要比他们单纯地模仿别人读更能提升自己,使朗读呈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个性美。 语文充满了遗憾,语文课堂也是充满遗憾的课堂,只有教师在更多的细节中去及时地捕捉美,机智地展现美,让学生切实受到美的熏陶,才会让美的音符流淌、贯穿在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