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读 悟出爱

2009-01-20 01:56谭珍英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缝纫机噪声自然段

谭珍英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最深沉的母爱。笔者在备课时反复阅读,不时涌出泪花。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平凡和伟大,笔者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引悟教育法,教学设计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读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一、引导读,悟出境

课文(第6自然段):声音响得耳朵快要聋了。

【实录】

师:“我”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工作?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震耳欲聋的意思是_?

生:声音响得耳朵快要聋了。

师: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你曾经感受过震耳欲聋的场面吗?你当时是什么心情?

生:糟糕、烦燥、刺耳……

师: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一读。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女工和母亲面对面,为什么大声喊?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我为什么大声说出母亲的名字?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为什么大声回答?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梁晓声多会写文章啊,从我、母亲、女工的大声,感受到声音响。今天,“我”的母亲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明天,我的母亲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将来,我的母亲仍将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短短的一句话,不到20个字,笔者让学生读了9遍,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次加入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挖掘了文本深沉的情感,这样引导学生去读,他们就在读中达到了悟的目的。“引”就是要求教师引导指点,让学生自主明理、自主学习;“悟”既是一个理解、思考、建构、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探、自悟、自得的内化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认真,一次比一次读得动情,在读中,他们悟出了“震耳欲聋”的意思;在读中,他们悟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嘈杂;在读中,他们悟出了母亲挣钱是不易的。

二、引导读,悟出情

课文(第16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实录】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一时语塞。

师:你一定有感觉,你轻松吗?

生:我感到很难过。

师:你想表达怎样的感受?

生:我真想哭。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来,一起读。

师:你一定发现这部分写得非常特别。

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师:把三个“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读。

生:读剩下部分。

师:作者把三个“我的母亲”放到后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心疼。

师:我们看过电影、电视里面的慢镜头吗?

生:看过。

师:自己读,感受一下哪个地方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生:从背直起来了可感受到。

生:从转到身来了可感受到。

师:细细地、慢慢地读。通过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这是一个极其瘦弱的背。

生:十分弯曲的背。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她曾经是怎样的?

生:十分健壮的。

师:然而,现在的背竟是这样的背……

生:(读课文)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脸,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生:粗糙的脸。

生:疲惫的脸。

生:瘦弱的脸。

师:把你的想象融进去再读。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曾经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曾经拥有一张光洁的脸。

生:曾经是一张红润的脸。

师:曾经那样光洁、美丽的脸,可现在却变成这样了,请带着对母亲的心疼再读这一段。

师:那是怎样的眼睛?慢慢看,细细看。

生:那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那是疲惫的双眼。

师:这是我母亲的双眼吗?不,不是这样的。我母亲的双眼曾经是怎样的?

生:是清澈的。

生:是水灵灵的。

生:是炯炯有神的。

师:然而,水灵灵的、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

生:(读课文)

师:母亲坚挺的脊背、光洁的面容、明亮的眼睛到哪里去了?让我们带着困惑、带着惊诧、带着深情再来读这句话。

师:读三个“我的母亲”的句子。

生:读剩下的部分。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以灵活的引读唤情,学生在一读再读,细细品读中体会到了母亲劳动的艰辛。引悟教育法指出:引的目标要明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引的内容要精细——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引的方法要艺术——在启发式对话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形和容,如母亲的脸是怎样的?曾经又是怎样的脸?通过师生对话,辛酸之感油然而生;引的过程要放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笔者没有向学生灌输朗读的技巧,如哪里要读成重音,哪里要分清轻重缓急,等等,也并没有要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而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宣泄的是自己的情感,是“有病呻吟”。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的过程,这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这是课堂情感升温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读,悟出爱

课文(第30自然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实录】

师:“我”的母亲如此瘦弱,如此拼命地工作,她为了什么?

生:为了多挣点钱。

生:为了让“我”多读点书。

生: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师:你能带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读好这一组快镜头吗?

生自由练读。

师:(指生读,并要求其他学生评价)

生:她读得很陶醉。

生:她读出了对母亲的心疼。

师:(指导分组读,要求每个小组读一个“立刻”)

师生配乐读

师:晨曦微露,“我”的母亲就开始争分夺秒地工作。

生:(读课文)

师:烈日当空,“我”的母亲正在争分夺秒地工作。

生:(读课文)

师:晚风拂过,“我”的母亲还在争分夺秒地工作。

生:(读课文)

师:春露秋霜,寒来暑往,“我”的母亲就一直这样争分夺秒地工作。

生:(读课文)

师:是什么支撑着母亲如此争分夺秒地工作?

生:是母爱!

师:是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母爱,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母爱的幸福,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请带着对母亲的心疼,带着对母亲深深的爱默读第31~36自然段。

师:当时“我”的内心一定感慨万千、情不自禁,“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震耳欲聋的噪声;对着瘦弱、弯曲的脊背;对着毅然塞给“我”钱的母亲说出此时此刻的心里话。

生:(自由抒情)

师:出示下列句式: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我想,我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此,学生的情感已达到一定深度,此刻让他们写下内心的感受,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既是一次写话训练,又是一次真情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母亲的回忆,结合文本进行表达,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就得到了升华。笔者注意到学生的眼眶湿润了,似乎课了情未了,仿佛还沉浸在琅琅的书声中,沉浸在浓浓的母爱中……

参考文献:

[1]叶祥佳.引悟教育论[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2007,(6).

猜你喜欢
缝纫机噪声自然段
“白噪声”助眠,是科学还是忽悠?
老屋·缝纫机
秋天
重庆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美丽的秋天
要减少暴露在噪声中吗?
有些噪声能让你深睡眠
缝纫机也玩高科技
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双模噪声中信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