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普
叶圣陶先生曾主张在读书中多运用“揣摩”这种方法。他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应该说“揣摩”是传统读书法中的精华,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就应该姓‘语”。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揣摩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入情入理地体味,才能上出语文课应有的特色。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揣摩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特定语境中的词句进行深入体验。它将理解和感受融为一体,借助比较、联想、审美体验等对言语对象的隐含意义做深度把握。
如何具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揣摩呢?
一、抓重点词语,理解、揣摩其含义及用法
学生对一个词的掌握和运用,除了能够读出字音、写出字形之外,还要理解它的意义,即明确这个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咬文嚼字”,即对重点词语的推敲、琢磨,明确它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根据记叙文准确生动、说明文准确精练、议论文准确严密等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推敲理解。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我们根据具体文章的用词特色,指导学生探讨分析,领悟作者用词的匠心所在。如对《孔乙己》中“踱”“绽”“笼”“罩”“排”“摸”“走”等动词进行了推敲;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中的形容词进行了玩味;对《藤野先生》中“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进行了揣摩。除此之外,我们通常还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比较、推敲重点词语。
1.增删比较。比如,将《老山界》里“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一句中的“照着习惯”几个字删去,比较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再如,将《中国石拱桥》里“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去掉,比较文字表达的高下。
2.变换比较。比如,将《端午日》里“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里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一句中的“挥动”改为“晃动”,比较更换前后语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如,将《一面》里“竹枝似的手指”改为“短棒似的手指”通过比较探其优劣。
3.倒装比较。比如,推敲《苏州园林》里“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顺序能否颠倒。
4.推敲某两个词是否矛盾。比如,《我的老师》中的“从来”与“仅仅”;《孔乙己》中的“大约”与“的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似乎”与“确凿”。
5.推敲代词的指代作用。比如,《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这样”。
6.结合语境来推敲。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学生在理解一些词意时,往往会生搬硬套字典词典中的意思,而不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理解。比如,《藤野先生》中“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原本是褒义词,“漂亮”的意思,但是,联系前文和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来看,鲁迅对那些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是鄙夷的、憎恶的。因此,这里的“标致”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而是反语,是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绝妙讽刺。在教学这些句子中重点词语时,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中心来理解,而不是单从字面上去理解。
二、抓重点句子,推敲其含义及表达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一些重点句子做深刻理解。重点句子散见于文章或文段中,它可以是关键性的句子,也可以是特殊性的句子。我们要在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迅速、准确地找到重要句子,就必须弄清楚它的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定感情基调的句子。如《松鼠》第一自然段中的“(松鼠)很讨人喜欢”一句。
2.提示文章线索的句子。如《背影》中四次写到“背影”的句子。
3.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如《幽径悲剧》中的“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4.点明主旨的句子。如《枣核》中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5.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如《我的老师》中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6.起总领或总结作用的句子。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又该怎样来理解、揣摩这些重点句子呢?
我们通常选用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从句子的逻辑重点、修辞意义(比喻义、借代义、双关义、反语义、象征义)、省略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句子含义及作用的综合理解。此外,我们还经常用到提炼句子主干法、句式变换与比较法等等。
当然,这里还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语言揣摩过程中,不可忽略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进行语言揣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情感体验,它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字、词、句是语言理解与表达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重锤猛击”是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课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不能离开课文的语言表达搞空洞的内容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分析文章的语言人手,紧紧抓住文章中重要的词句来解读文章,真正让阅读教学从“疑似现状”中 “华丽转身”,从而,让学生从老师推敲语言的方法中习得一些自己品味语言的方法,掌握一些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