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会革
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便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学过程的重心。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甚至“满堂灌”,逐渐形成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的习惯。历史教学不免出现这种方法,但这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不为学生所喜欢、接受。为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产生探究动机,发展创造思维技能的条件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历史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而这一切完成所需要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激发?我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略做小结: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1、太平天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太平天国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5、太平天国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开放性强的主观题,便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互相交流,展开争论。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
二、即兴辩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在课堂上发问,而这也恰是老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的契机。例如:在学习课堂评价彼得一世时,当我说到彼得一世是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传奇式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时,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便想到,如果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展开专题讨论,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创新的欲望,又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便开始组织讨论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很快,学生们便陈述起自己的意见来。有的学生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有远大的抱负,他化名米哈依洛夫遍访西欧的主要国家学习参观。西欧之行结束后,便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使俄国从一个愚昧、闭塞、落后的国家,一下子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有的学生认为俄罗斯帝国的强盛是建筑在千百万农奴的尸骨上的,因而彼得一世是一个暴君。
也有学生分析比较深刻,他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尽管彼得一世改革采用的是野蛮的手段,但是他使俄国“跳出了落后的圈子”,使俄国这个因为没有出海口而倍受困拢的内陆封闭的国家,成为自由出入海洋的大国,俄国几代人的梦想,在彼得手里成为了现实……所以说,他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促进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同学们的发言时而引起惊讶,时而引起学生赞赏,课堂气氛非常融洽,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从大家讨论后的发言中,学生们都看到了自己所没有看到的一面。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然后建议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根据课堂讨论课后写出文章来,并根据学生发言给予不同的鼓励。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心智枷锁,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了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
三、利用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不能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那么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材料的展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多层面地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课外材料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贯穿全过程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史料,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材料及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材料,学生课本知识必然得到进一步巩固,而课外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背景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由学会到学好历史的信心。
上面所述,仅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我会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希各位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