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浩 赵春明 申广祝
[内容提要]近年来,全球人才跨国流动规模日益扩大。人才跨国流动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 的人才外流和发达国家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追求个人经济收益、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工作 环境是人才跨国流动的个人动机,国家间环境差异、国家间人才政策差异、跨国公司全球扩 展是人才跨国流动的外在动因。人才跨国流动是人力资本在全球市场的重新配置,无论对人 才流入国还是流出国,都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和地方政 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世界人才市场发展 趋势的人才战略;要想减少人才外流,就必须提高我国本国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工资待遇 和工作环境,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要想吸引外国人才流入和加快 人才回流,就必须完善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吸引人才体系。
[关键词] 人才 跨国流动 动因 效应 中国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19-08
ひ 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和国家综 合国力的根本保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深了世界各国经 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然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间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日 益加强,促进了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新划分,推动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流动, 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人才的国际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发达国家利用本国 经济发展优势竭力吸引和笼络人才,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批人才外流,这种外 流所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一是技术人员的流失造成的“技术损失”,二是用于培训这些人 才的“投资损失”,即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人才 的跨国流动问题。
世界人才跨国流动的基本情况
1.人才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非常宽泛也非常模糊的概念,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 才,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 志,但是没有哪个机构能够对人才界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 CD)的教育分级来对人才的概念进行界定。OECD的教育分级是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级(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的种类重新编制组合而 成,该分类按照教育水平的高低将教育分为0—6级,从0—6分别对应的是学前教育、初等教 育或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低级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的第二阶段、高级中等教育、后中等教 育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第一阶段、高等教育第二阶段[1]。在这七个级别的基础 上,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将其重新编制组合后分为三类:0+1整合为“低级”(low),对应的是低于中 等教育;2+3+4整合为“中级”(intermediate),对应的是中等教育;5+6整合为“高级” (high),对应的则是高等教育,包括了为技术类职业或半专业的职业输送人才的高水平的 职业教育。[2]本文所指的人才,就是教育程度按照OECD的教育分级为“高级”的 那些人,即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职业技术教育背景的人。人才的跨国流动是指人才从一个国 家转向另一个国家,其表现形式主要为留学、移民、签定工作合同、做访问学者等。
在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推动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渠道主要是:①通过学习、培训、学术 交流和研究等活动产生的跨国流动,主体是各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以及到国外大学和研究 中心工作或从事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或科学家。②国际直接投资和其他商务活动产生的 跨国流动。这里主要包含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到国外投资设立企业的企业家,另一部分是在 跨国公司的分公司之间流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人才流动的数量上来看,当前在 国际间迁移最大规模的仍然是出国留学者及其回归形成的人才跨国流动。
2.世界范围内人才跨国流动的态势
进入知识经济以来,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移民政策的放宽,尤其是对技术移民限制 的减少,人才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使得人才的跨国流动规模日益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率先进入知识社会的发达国家国内出现了低素质劳动力由于过剩而贬值,高 素质劳动力由于短缺而升值的现象,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使这些发达国家开始纷纷把眼光转 向国外,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成了竞相追逐的对象,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 夺战已经打响。出于人才战争的考虑,当今世界各国的移民、签证政策日益有利于流动性强 的生产要素,比如资本与高技能人才,越来越不利于流动性低的要素,比如低技能劳工。因 此,劳动力的全球跨国流动,日渐演变成人才跨国流动。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国际社会人才跨国流动总体来看呈现出两大态势:发展中国家的人才 外流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循环。
(1)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主要表现为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高新 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对技术人才的巨大 需求,然而国内人才的短缺使供需之间出现了巨大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发达国家纷纷 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 了严重的人才外流。
据联合国开发总署统计,近十年中,美国接受的50万名专门技术人才资源中有37.5万来自 发 展中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才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3] 其中,亚太 地区人才外流最为严重,印度每年外流的高科技人才达6万余名,土耳其平均每年外流370余 名专家,菲律宾培养的专门人才有12.3%移居国外,埃及有350万人在发达地区和国家定居 、 工作和学习。我国大陆人才外流现象也很严重。1978—2007年间,出国留学人员超过105万 人 ,毕业后回国人数只有27万人,回流率仅为7.6%左右[4],而这一比率在自费出国 留学人员中 更低。另外,如表1所示,在1997—2006十年间,美国吸引了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四 个 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约47.6万的人才注入,其中仅中国就有13.6万人流入美国,这一数字在 印度更高达24.4万人次。
当然,随着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球人才流动出现 了一个新的趋势,即这些国家出国学习进修或工作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回归,例如中国近 几年显著的“海归”现象。这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这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飞 速发展,但更重要的一点或许是源于发达国家国内的经济不景气。
(2)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主要表现为人才从较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 向人才循环。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的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 差异,一些发达程度不及美、日、德、法等国的较发达国家也在向这些国家大量输送人才。 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吸引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入的同时,澳大利 亚也在向比它更发达的国家输送人才。如表2所示,1997—2006年,澳大利亚共有约12.4万 工 作人员流入加拿大、日本和英国,向这些更发达国家输入了大量人才。一项由澳大利亚联邦 政府委托进行的调查则显示:1995—2000年间,澳大利亚共有11.2万余名技术专才外流, 主 要流向英国、美国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研究生协会的另一项调查表明:该国的研究生外流人 数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仅1992年就有60%的自然科学研究生毕业外流。
另外,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向最发达国家美国大量流失人才。有关统 计数据表明[5]:欧盟2003年大约有40万高级人才在美国工作,并且高级研究人才7 5%愿继续留 在美国;德国每7个本土毕业的博士就有1人会前往美国寻找工作,根据德国基金会统计,43 %在海外工作的德国科研人员还并不打算返回德国。当然,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能从 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补充更大量的人才,因此整体上依然是人才净流入国。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是全球优秀人才最集中的国家,也是最大的人才 流入国。有关统计数据表明[6]:每年大约有160万移民进入美国,其中技术移民的 比重逐年上 升,全世界40%的技术移民流向美国。2006年联合国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05年全球移民人 数达到1.9亿人,在这近2亿的全球移民中,有1.15亿人流入发达国家,0.75亿人流入发 展中 国家,其中近1/5的移民流入了美国。[6]2003年美国科学与工程学相关领域的从业 人员为2160 万人,其中335万为移民,占16%,有2/5的移民在来美时已在国外拿到最高学位,他们是高 层次的技术移民。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才竞争的进一步激化,美国的人才流入霸主地位正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冲 击与挑战,过去人才主要从其他发达国家单向流向美国的传统情况正有所改善,即发达国家 之间的人才流动逐渐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近年来,德国、英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高薪聘请和提高科研经费等办法加大了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竞 争力度,一方面争取人才的回流,另一方面则采取优惠的、选择性的移民政策吸引其他发达 国家的人才逆流。例如,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均已纷纷推出以吸引高技术移民为重 点的移民新政,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明显加大了吸引外国人才的力度,欧盟正在出台 蓝卡计划,与美国的绿卡制度相抗衡,其目的在于大量吸引技术移民来欧工作。
人才跨国流动的原因分析
人才跨国流动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客 观规律的作用。具体来说,人才跨国流动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人才流动的个人动机 ,包括对好的经济收益、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等的预期;人才流动的外在因素,包括各 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对生产要素流动的控制程度和政策,以及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 投资和贸易行为。
1.人才跨国流动的个人动机
(1)追求经济收益因素。从微观角度看,每一项流动决策的做出都取决于流动主体对流动收益和流动成本的衡量。经 济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决策的最根本因素。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 出,“薪金意味着价格,它们隐含着市场规律。对于特殊的高技术薪金,市场会扩展到国际 范围。作为对该市场上薪金的一种反映,人们会在国际之间进行流动。因此,有些人才资源 的配置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7]。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在国际间具有很强的流动 性,发展中 国家薪资报酬若不向发达国家看齐,其人才就有移居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享受较高待遇的可能 ,这反映出人才的经济人本性。因此,追求更高的预期收益是人才国际流动的一个根本动力 。当然,这个预期收益不仅仅考虑的是工资待遇,而是综合考虑了流动成本,就业概率,在 迁移地生活的各种收益、成本和风险,包括心理因素等的综合结果。人才国际流动实际上就 是由预期收益推动的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当预期收益减去各种成本之后所得的净收益 大于在国内的预期收益时,人们就会选择流动。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正是因 为人们看到在国民收入高、社会福利好的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预期收益。
(2)追求成功因素。除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追求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也是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 对于科学家、学生及其他学术研究人员而言。人才总是流向有利于其事业发展和自身价值充 分体现的地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投入大,占有世界上大部分的科技资源 并汇集了世界级优秀科学家和著名学府。发达国家的平均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 ,占世界R&D总支出的84.4%,而发展中国家则平均只有0.6%,仅占世界R&D总支出的15.5 %[8] 。科技教育投入上的巨大落差造成了世界科技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正是发达国家丰富的科 技和教育资源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学者和留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吸引着他们纷纷奔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作或求学。这些地区知识总体水平高、信息传播速度 快、学术交流与合作频繁,具备知识生产的良好环境特质,在这种环境中无论求学还是进行 科研都更容易有所成就。诺贝尔奖的大部分得主都是美国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3)追求工作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尤其是创业环境则是影响创业人才流动的一个直接因素。创业者是拥有资本和商业 创意,以建立某种商业组织或从事某种商业活动为目的的人。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才,不仅 拥有高等学历,更具有商业创造和资源运用的特殊才能。良好的投资环境、充足的风险资本 、完善的资本市场、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公众资金的支持等对创业者最具吸引力,也是良好 创业环境的最基本特质,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欧洲发达国家的优秀 创业者之所以竞相前往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拥有创业环境上的优势。美国硅谷就是最好的例 证。美国硅谷被公认为世界“创业精神”的典范。自1980年以来,中国人和印度人在硅谷创 立的技术公司已达3000余家。除亚洲人之外,大量欧洲创业者也汇聚硅谷,这与欧 洲缺少风险资本和冒险精神等有很大关系。
2.人才跨国流动的外在动因
(1)国家间环境差异因素。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环境存在的差异是导致人才跨国流动的显著宏观因素。一般来说,人们 总是倾向于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国内政治动荡、经济环境不稳定是许多优 秀人才纷纷离开母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一个国家出现较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甚至爆发 战争时,势必会有大量的人才迁居国外,最典型的表现便是二战期间科学家迁居美国。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以及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疯狂举措,许多犹太商人和科学家 纷纷离开作为主战场的欧洲而避居没有战火蔓延的美国,仅德国和奥地利就有近200名科学 家移居美国,其中包括20世纪人类最优秀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大批外来人才的流入,给美国 节省了巨额智力投资,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经济大 国。从二战以后美国吸引人才的现实来看,留学、移民、工作签证被认为是美国在激烈的国 际人才竞争中制胜的三大法宝,而高度发达的教育与科研体系、良好的工薪待遇与工作及生 活条件、高度开放与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成才的广阔空间与机遇则是美国成功吸引外国 人才的关键优势因素。
(2)国家间人才政策差异因素。人才跨国流动是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因此,必定会受到各国对人才控制程度 与政策的影响,即人才跨国流动规模必然会受到各国对人才流动政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 的人才竞争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增强对高级人 才的吸引力。相反,有一些国家由于采取严格的限制人才流动的政策,使人才的国际流动相 当困难。例如,以前的德国、法国都是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但由于它们一直采取较为严 格的移民政策,流入这两个国家的高技术人才相对较少。而与它们相对的美国由于采取了多 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的高技术人才,流入大量的高技术人才。
(3)跨国公司全球扩展因素。人才跨国流动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展也紧密相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开始 向外扩张,西欧、日本的跨国公司也迅速崛起并不断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分公司或子公司 向海外扩张。跨国公司海外业务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对新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性技术人员的 巨大需求。在发展初期,为了满足公司总体战略需要、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维持公司在 东道国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内部人员转移的方式,即由总公司或母公 司外派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性技术人员到东道国当地分公司或子公司。如此一来,就引起了 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在各国间的流动,这种人才国际流动的方式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 公司决策的结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进行投资和贸易,几 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左右着世界经济。跨国公司在世界 各地的投资促进了人才的跨国流动,人才国际化也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
人才跨国流动的效应分析
关于人才跨国流动的效应,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界一般持有两种态度:“国际模式”和“本 国模式”。具体来说[9]:
(1)持“国际模式”观点的人认为人才在国际间流动是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 置,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整个世界来说是有利的,而对人才流失国也并不发生损害。 他们认为对“人才外流”问题毋需大惊小怪,将全世界整体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供需市场来看 ,人才流动是人才市场供求自然调节的结果,只要能够为全人类贡献其才能,无论人才流动 到哪个国家都是件好事。退一步而言,人才的跨国流动对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的发 展中国家也有益处,外流人才可以成为母国与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合作的桥梁; 若限制人才流动或强制旅外人才回国,可能会因国内经济发展程度或科技水平等因素所限, 而不能使之发挥所长,反而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半来自从人才跨 国流动当中获益匪浅的人才净流入国。
(2)持“本国模式”的学者则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整性、人才的跨国流动将失发展 中国家的福利受损。“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人才外流就如同资金外流或资源被掠 夺,对流出国来说是重大损失。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入发达 国家,就如同穷国以人才援助富国,将造成国际间人力资本分布的严重不均,加剧了富国更 富、穷国更穷的“马太效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多数为在人才跨国流动机制中处于劣势 的发展中国家学者,他们主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坚决主张人才回流。
应该说,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人才跨国流动是人力资本在全球市场的重新配置, 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无论是对人才的流入国还是流出国来说,都是既有利也有弊的 。因此,在分析人才跨国流动的效应时,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1.对流入国的经济效应
(1)对流入国的正面效应。对流入国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流入的国外人才所从事的往往是流入国人才供 给不足的工作,这是对流入国人才的有效供给,能够缓解这些国家人才匮乏的困境。② 人才的流入会增加流入国的人力资本总量,为这些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教育培养经费。在没有 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这无疑将有利于流入国的长期经济发展。作为人才 流入国美国,近30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获得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 ,仅在教育费用上,美国就省下了3000亿美元,这相当于3000亿美元流入 了美国。③国 外人才的流入会促进流入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流入国的竞争力。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 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其他国家吸引的高层次人才。 据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每年因人才流入获得的效益达6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因人才流失造 成的损失每年则高达80亿美元。从1949年到1969年,美国从发展中国家获得14.3万高级人 才 ,这些人在20年内至少为美国创造了1000亿美元的财富。1969年至1979年,流入美 国的各类 专门人才达50万,其中37.5万来自发展中国家。1987年,在美国各大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 达 30万,其中60%攻读理工科,有25%的外国留学生在取得科学家或工程师职位后定居美国,从 而纳入了美国的“人才库”。[10]2004年全世界近40%的国际学生来美学习,2006 —2007学年美 国接受国际学生58.3万人。外国学生在美国高校毕业后,多数留在美国继续深造或工作, 其中有一半人定居美国,这些人很多成为美国科技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2)对流入国的负面效应。人才的跨国流动对于人才流入国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就业和工资水 平上。由于人才是一种高级生产要素,所以,人才的流入就会对流入国本国的劳动力市场产 生影响。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如果供给增加,需求不变,那么,价格就会下降。在劳动 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工资水平下降。另外,流入的国际人才会对本国本土的同类工人的就业产 生“挤出效应”、“替代效应”,从而影响本国国内相关人员的就业。
2.对流出国的经济效应
(1)对流出国的负面效应。对于人才流出国来说,人才流出意味着人力资本存量转移为他国所用,是人力资本的流失, 因此,人才的跨国流动对于人才流出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其负面效应主要在人力资 本的外流以及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智力财富,是一种战略资源,其价 值很难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人才外流对发展中国家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其他各领域的间 接损失更大。例如,发展中国家本身人才十分缺乏,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本来就很落后 ,大量的人才流失,更使这些领域的事业发展雪上加霜,困难重重,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另外,人才外流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外流人才还从母国带走 大量的资金。[11]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每年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流失,使 发展中国家 不仅蒙受了巨额的人才资本投资损失,而且由于骨干人才的流失,使许多重要的事业无以为 继、难以发展,从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对流出国的正面效应。人才跨国流动对流出国的正面效应表现在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 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但更重要的表现是人才回流所带来的效益。人才国际流动 的过程是接受技术培训、掌握和提高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开拓视野和了解他国管理模式、 市场信息的过程,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在发达国家受过教育或培训的人 才,回到母国将会带来国外积累的财富、技术和经验,使国内同种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工资率 有所提高,以抵消出国时带走的人力资本,通常情况下还可使本国人力资本增值。一些人才 流出国在积极争取流出人才回流上取得了非常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例如 ,印度的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在世界上处于前沿水平,其软件的开发水平受到 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瞩目,而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在美国的印裔科学家回到印度,并 保持与美国软件业的联系和合作。我国台湾地区的微电子技术水平较高,芯片加工业在世界 上处于前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美国的留学人员回到台湾创业。韩国机电制造业发展 很快,其产品已开始占据北美和欧洲市场,这与韩国大批海外人才的回归是分不开的。
中国应对全球人才跨国流动的政策选择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人才流出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 国家是人才流入国。对于人才流出国来说,一方面人才流出使流出国承受巨大的人力资本损 失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人才流出有利于国家间的经济交流,人才回流更是 有利于流出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 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人才外流、引进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人才并积极争取人才回流, 趋利避害,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 距。
针对中国来说,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 易国,但是,我国的经济和贸易都是“大而不强”,即我国经济和贸易量都很大,但是,质 量却都急需提高。关键问题是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牌、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 教育水平等都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人才问题。伴随着经济 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日益便易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 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是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如何 减少人才外流、吸引外国人才流入并积极争取人才回流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1.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 要和世界人才市场发展趋势的人才战略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的竞争,科技是由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的,科技的竞 争最终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才因素以及由此决定的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决 定因素。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地吸引人才,目前,全球性人才争夺战己经从企 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间的竞争了。一国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因素,直接影响其国际地位。中国处于经济转轨和发展的关键期,人才和技术因素是中国经 济转型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12]因此,我国国家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各 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世界人才市场发展趋势的人才战略,留住本国人 才,减少人才流出,并尽可能的吸引外国人才流入,争取本国人才回流。
2.要想减少人才外流,就必须提高我国本国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从我国人才外流的原因来看,一方面是因为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另一方面是由于 本国的教育水平较低。在所有人才中,流动性最强的是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技术骨干 ,例如,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等,这部分人才因为掌握专业知识、掌握行业内较 为先进的技术而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和发展空间,其就业选择空间更为广泛,国外对此类人才 的需求也是最大的,世界各国对此类人才的移民、签证政策都很优惠,有利于这些人才的外 流。这类人才的外流,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因此,我国可以积极探索 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办法,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 位倾斜,不同行业各具特色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这类人才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值得注 意的是,这类人才外流只是我国人才外流的一小部分,出国留学生是我国人才外流的主要组 成部分,这主要是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较低有关,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减少人才外流。
3.要想吸引外国人才流入和加快人才回流,就必须完善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构建以企 业为主体的吸引人才体系
企业是国家经济建设最直接的力量,同样也是人才最大的容纳场地。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 建设以人才为关键、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吸引人才体系,使企业真正 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和人 才的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绝大部分都进入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 作,然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海外人才的容量是有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 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必须要求企业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主体,所以,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开发和 利用海外人才并使其成为新的主体,是我国开发和利用海外人才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的 研究与开发能力还相当薄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国家有关部门应 该积极帮助海外人才在国内搭建创业平台,加大对留学人员回国资助力度,制定一些政策引 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吸收海外人才。例如,企业吸收海外人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可以获得科 研经费的支持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外人才的流入和人才的回流,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做大作 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我国经济转轨和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注释:
[1]UNESCO,OECD.Investing Education-Analysis of the 1999 World Education
Indicators,2009-04-06.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wei/WEI1999Inv estingInEducation.pdf
[2]OECD.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utlook:SOPEMI 2008,2009-04-06.http://w ww.oecd.org/els/migration/statistics
[3]马冰心,李会明.人才国际流动的动因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780
[5]全球最稀缺的争夺战:人才战争.http://www.17xie.com/read-628301.html
[6]胡又牧.透视美国人才现状.国际人才交流,2008(3).http:// www.rky.org .cn/CN/News/2008-04/EnableSite_ReadNews84049341207152000.html
[7][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1990:184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 stats.uis.unesco.org/ unesco/ table viewer/ document.aspx?FileId=76
[9]陈韶光,袁伦渠.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管理世界,2004(10)
[10]陈昭锋,黄巍东.海外科技人才聚集创业的途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11]骆新华,引进国外智力,湖北社会科学,1999(8)
[12]沈坤荣,孙文杰.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江苏行政学院 学报,2009(2)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