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美术课程越来越讲求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注重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还要有革新精神和创造本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陶艺课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小学陶艺课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陶艺课教学的现状
纵观现代的儿童画作品,在创作题材上,儿童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他们画自己,而画面上的自己经常出现在想象的特殊环境之中。尽管与生活相悖近乎荒唐离奇,然而充满了想象力,还带有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儿童画的表现方法也多种多样,并不受技法、材料的限制,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感受。正因如此,儿童的绘画语言、炽热的情感、特殊的魅力使它成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
再观现代儿童的陶艺作品,大都简单的表现生活中的物象,缺少了儿童作品特有的想象成份。教师更注重的是技法的传授。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制作出一些大体相同的作品便大功告成。儿童画注重了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力的发挥,而大部分儿童陶艺作品却更多的关注了技能技法。这是儿童陶艺作品的误区,使儿童陶艺作品失去了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现状形成的原因
受传统作品的影响,儿童欣赏到的陶艺作品大部分是古代的器皿,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那样的作品就是陶艺作品。另一个原因是受工具的误导,商场中陶吧、劳动基地的拉坯机使学生的陶艺作品大功告成。再有就是受展评的影响,由于陶艺作品不便保存,容易破损。全国少有学生的陶艺作品大赛,使教师的教学大多停留在运用技法完成作品的初级阶段。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个性,为此,陶艺课教学应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学生完成作品为最终目的的模式,而应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作;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对书上的作业题材内容不熟悉感到很为难或不感兴趣,经常提出做别的内容行不行。你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大多只是简单重复以前做过的作品。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作品不是重复书上的作品就是重复自己以前的作品,很少出现有新意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考虑到高年级的同学有一定的基础,技法不是问题,问题应该是做什么他们感兴趣。再创作之前,我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简单的创作模式。打破书上作业要求的限制,提出用陶泥制作书上的作品或常见的一般作品太普通了,能不能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个新颖别致的作品?动物、人物、植物、景物都可以,但要求是不一般。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新颖有创意,谁的作品才能获优胜。这时我在黑板上大大的怪怪的写上“不一般”三个变了形的字。学生会心地笑了,问题不见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这种随意的玩和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发挥,尽情地表现情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玩、做的过程中,简单提醒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几种基本技能技法。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启发他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探索用陶泥塑造新形象的浓厚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当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放在展台上的那一刻,真被他们超凡的想象力所折服。每件作品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那种天真浪漫、粗犷的造型充满着震撼力。他们将各种方法都融入到作品中,虽然技法有一点生疏,但他们确实在创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