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生
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是实现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需注意适度、效度及深度这三个原则。
一、运用信息技术需讲究“适度”
1. 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适时性。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利用各种现代手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创设教学情景更有利于学生探索、思考和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课件使用的时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生活情景,以便于引入新课。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不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导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用在“刀刃”上。
2. 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适量性。无论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目的都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师、教学媒体、学生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使用应恰到好处,不能过多过滥。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保证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绝对不能让计算机包揽一切,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应有的价值。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却硬是利用计算机课件取而代之,结果孩子们如同看电影般接受教学内容,失去了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机会。虽然能按教师的预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谈不上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探索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需追求“效度”
1. 运用信息技术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用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可以达到我们常规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进而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有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用信息技术要符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合理性。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符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认知规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教学内容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教学内容可以用非线性结构来组织,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结构化知识形势,既包括了学科基本内容,又包括了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了知识的结构,使数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三、运用信息技术需探求“深度”
1. 努力学习,提高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信息技术层面的深度。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重复现象较多,质量比较低,不能直接用于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制软件的水平,精确地表现出设计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同时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
2. 整合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教学艺术层面的深度。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施者,其教育理念直接决定教育教学行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搞好整合,深钻细研数学内容、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多面手。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掌握最新的课程整合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时总结课程整合的经验教训,努力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中融进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舞台。我们在加强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每位教师都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