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智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调研报告案例的优点,并对调研报告的过程与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作业评审与向学生发布调查问卷的方式验证了调研报告案例在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调研报告;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操作技能;多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国内绝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大学新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该课程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更偏向于向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由于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简单,知识含量也比较低,学生用不多的时间就能掌握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上机实践时也只要求学生将书本上的例子做完即可,因此这种基于简单教学案例的教学方式就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
(1) 随着家庭PC的广泛使用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遍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前就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这使学生们越来越没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了;
(2) 学生在课堂与上机实践中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技能,但是不能灵活运用,即综合运用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工作或研究的需要;
(3) 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主动探索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与当前高校提倡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的目标不太适应。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案例,以克服简单教学案例的诸多缺点。本文结合研究生论文书写的经验,探讨了调研报告案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阐述了该案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效果。
2调研报告案例的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领域多个方面的知识,并对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功能与操作步骤进行了介绍。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常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对日后的社会工作或学术深造是非常有帮助的,而理解与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大量的上机实践。在学生通过书本知识很容易就能理解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选取什么样的实践内容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其理解的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则是值得教师们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所选取的内容是让学生针对社会现象写一份调研报告,原因如下:
(1) 调研报告是社会工作或学术研究最常用的内容,学生在大学初期就接触,在日后能够较快地融入实际工作;
(2) 调研报告的题目是时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容易感兴趣,能够充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
(3) 完成一份调研报告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如:写调研文档要使用WORD排版,写工作汇报需要使用PPT,还要灵活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将完成的调研文档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到教师信箱中。
(4) 完成一份内容丰富的调研报告,工作量比较大,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学生们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这就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参差不齐,通过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更易于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补。
(5) 最后,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相较容易,但要完成得比较好则比较困难。要考点如何将一件事或一个现象从开始到结束能够说得很清楚;在什么地方能够搜集到所需的内容;如何运用MS WORD将这些内容进行排版,使其赏心悦目;如何根据WORD文档做出一个面向特定听众的PPT;如何根据PPT进行演讲以获取较好的效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考验与锻炼学生的分析、搜集资料、归纳、书面表达、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上述内容的选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师自身应当有着社会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对撰写调研报告的整个过程比较了解,清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环节等,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的评价,较快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调研报告案例的实践
3.1实践过程
调查报告案例的实践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1) 选题阶段: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做法,给定一个大致的方向,但不限定具体题目,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2) 实施阶段:借鉴软件工程或实际项目的做法,结合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和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进行从应用网络搜索引擎收集资料,到提出解决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或切入点,独立分析,到最终形成一份WORD文档以及归纳总结,形成演讲稿PPT等一系列实践流程。
(3) 验收阶段: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平台搜集学生上交的WORD文档和PPT演讲稿,予以评阅。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网络教学平台看到自己小组和其它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以及教师的评阅意见。
(4) 答辩阶段:学生根据PPT进行课堂答辩,提高现场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答辩过程中随时提问,并向台下学生指出优缺点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5) 最后,利用计算机教辅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次作业提供教学参考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课余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学生们组成小组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调研任务的发布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担任公司的上级或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学生担任公司员工或研究生的角色,教师下达工作任务或科研任务,让单个学生或学生小组思考用何种方式或技能完成任务,教师只给予少量的方向性提示及任务评价标准,不教学生具体的细节。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若不合格,让其再次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3.2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设计
在2008~2009年的第一学期,笔者布置给学生的调研报告题目为“金融危机”的相关内容,具体题目学生自拟,要求如下:
(1) 题目范围越小越好,不要太空泛。
(2) 交一份WORD形式的调查报告文档,内容包括:封面(要注明作者有哪几个人)、目录、正文(提示:概述/历史/影响/产生的原因/应对方法/我的看法或结论等)、参考文献(论文/网址)、致谢等几个部分,总页数>=10页(工作量较大,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3) 根据WORD文档的内容制作一份PPT文档,到讲台前向全班同学讲述。(提示:尽量使用图/表来加以说明,每一页的文字数目最好不超过50个字,“一图胜千言”,但不能是毫无信息或信息量很少的图;文字性的描述尽量精简,最好只列出关键词,不必将一个句子写得很完整或主/谓/宾/动/介都具备。)
(4)3~4人一组,自行分组。
(5) 注意文档排版。
3.3调研报告的评审
笔者对调研报告的评审涉及内容是否与PPT吻合、演讲答辩的表现与小组合作情况等,在评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
(1) 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WORD、PPT等排版技巧,文档较为整洁、美观;并且基本上能够根据提示写出一个整体结构比较完整的报告文档。
(2) 一些学生对调研报告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因此在表达时不用多看PPT就能够流畅地讲解。
(3) 一些学生的PPT中引入了一些很幽默的图片,而且能够表现出很明确的意思,确实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超出了教师的预料。
(4) 一些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并且在答辩时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论述。
(5) 很多小组在后期能够踊跃发言,女生也很积极,可以看出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被大幅度提高了。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有少数学生仍然不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对文档进行排版。
(2) 自拟的题目范围太广,内容比较空泛。
(3) 有一半的学生只是简单地罗列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未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描述以及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许多学生对如何书写PPT的认识不足,主要缺点就是将WORD中的大段文字复制到PPT中,不能利用图、表等形式来简单、扼要地表达信息。
(5) 初期上台演讲的学生只是简单地照着PPT的文字去念,表达的效果不好,经过现场点评后,接下来上台的同学的表现则要好得多。
(6) 团队合作力度不够,一个小组上台答辩,往往只有一个学生在讲,其他学生没有什么补充和配合。
3.4学生的反馈意见
为完善调研报告案例的使用情况,笔者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征求了对此案例的意见。有效问卷数共69份,部分问卷内容以及反馈意见如下:
问题1:通过本次“金融危机”的作业,你锻炼了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本次作业确实能够锻炼WORD/PPT/电子邮件的使用技能。
问题2:通过本次作业,你对一份比较完整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应当具有哪些部分有所了解吗?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本次作业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了如何书写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
问题3:通过本次作业,你认为有哪些能力或技能得到了锻炼?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本次作业,在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对大量信息的判断与选择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WORD和PPT基本操作技巧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没有得到什么能力上的锻炼。
4结束语
综观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学生调研报告的完成情况,我们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调查报告案例具有多种优点: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软件或网络资源的技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该种案例仍然存在许多的缺点,如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还不尽如意,对如何书写PPT的认识不足等,还需要探索新的方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移芝,罗四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许丽娟,陈庆海,王爱继.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7(22).
[3] 王移芝.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吴京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