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莲
摘要本文从宗教心理的角度,描述了宗教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论述了宗教经验对个体认知、积极情绪、幸福感和利他行为的影响,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宗教心理学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宗教 心理学 宗教行为 宗教经验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宗教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的含义是指宗教传统或者宗教源流下的宗教心理学,即一种宗教创立的蕴涵宗教思想的心理学。它为科学心理学提供了非常丰厚的的理论知识、探索方法和实用技术。它对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能干预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学资源。然而,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重视这种重要的心理学资源,很少有开发和利用过它。
以中国禅宗为例,禅宗的思想重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阐述。禅宗强调的是常心和本心的区分,以“常心”去观察和以“本心”去观察,从见山是山和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和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和见水还是水。这就是禅悟的过程,人的心理生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谓的“禅悟”、“禅定”、“解脱”、“证见”等,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学的含义和价值。根据禅宗的基本学说来阐释和改变人的心理的禅宗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因此,心理学可以从宗教的源流中获得有意义的资源和启示。本文从宗教心理学角度,探讨宗教对成年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成人生活中的宗教行为
根据莱文森划分,将17岁到45岁称为早期阶段,45岁延伸至65岁称为成年的中期,65岁以上称为成年的晚期。在美国成年人的信仰背景研究下,94%到98%的人都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普林斯顿宗教研究中心,1980)。这显示出将美国与 11个欧洲国家相比较,表现出对宗教的最高信仰率,这也显示出宗教在美国有很坚实的基础。有许多有关上帝存在的假设显示了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民意测验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更多的研究。他们对成年人的调查问题有:“你是否独自去教堂?你会说你是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吗?”结果有73%的人承认他们是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有81%的人承认他们的宗教信仰。1957和1981年的美国的调查中,当问及“宗教是否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超过65%的人回答“能”。人们表示出对宗教的信仰比将这种信仰转换成个人的超凡脱俗或转换成对宗教机构的信赖容易得多。其他的相关研究显示,美国成年人有相当坚定的宗教情感。
2.1 宗教个体行为
在有关美国人宗教行为的调查中,有一种观点十分明显。例如,George Gallup民意调查显示,98%的美国家庭至少有一本圣经,每100个成年人中有69人声称他们是教堂成员,41%的人参加周末教堂活动。
研究观察到大约40%到50%的人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但脱俗的倾向在正式的宗教行为中表现得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倾向会逐渐显现。
祷告是宗教活动在人的精神层面的反应。89%的被调查者表示要做私人的祷告。对祷告频率的评估变数较多,由于大多数研究都不太清楚教堂成员的比例,并且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如居住地、宗教组织、民族传统及所属阶层等。
关于宗教活动,如在吃饭前简短的祷告语、宗教书籍、遵守有关食物的规定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研究显示,人们对于这些需要时间、努力和金钱的宗教行为是最熟练的,这些宗教仪式的范围显示出大部分成年人有相当坚定的宗教献身精神。我们主要关心对宗教的坚持和奉献的现象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的意义。可以说,宗教心理学有自己一套十分独特的、形式多样的机制,分别阐述了宗教心理的实现方式、施行手段、途径步骤等。这套机制能够影响和干预人的心理行为。例如禅宗就提供了达成顿悟、人静、止念、无牵无挂、无虑无忧、无滞无碍、精神解脱、大彻大悟、极乐无忧等境界的大量方法。这些方式和手段既非常独特,也十分有效,逐渐成为宗教影响和改变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实际上,宗教心理学正是通过这些相应的技术和手段改变人的心理,塑造人的行为,提升人的境界。
2.2宗教集体行为
成年人生活的重要任务是与人相处。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理想。宗教的功能通常是将一个人同有相似观点和性格的其他联系在一起。有规律去教堂、寺庙可以使一个人社会化而融入一个社区,这就使这个人在心理上比不到教堂、寺庙去的人健康。
3 宗教经验对成年人的影响
宗教不仅仅关注人的心灵,还关注对人的心灵的解释和干预。宗教揭示的其实是人的心理生活。因此,宗教对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中发现,宗教经验对成人既有即时的影响,也有长期持续的影响,如有的影响长达6个月或更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研究设计通常是事后比较,而且只是把有宗教经验的人的行为和态度与那些没有这类经验的人进行对比。而且在服药(致幻剂)和感觉丧失的实验中,居然控制组和实验组的人员是同样的。
3.1宗教经验对认知的影响
宗教经验影响人的认知是以改变信仰为核心的。因此,宗教最根本的是强调认知改变。认知改变引起了心理体验的变化,所以,宗教更重视教义的体验。皈依是指信仰的形成或改变。一旦人形成或改变了信仰,人也就形成或改变了生活的内涵、态度、方式。人的生活是一种依赖信仰或依赖信念的生活。它也可以通过特定的途径来解释、影响和干预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宗教经验对人的认知影响很大。
宗教经验会给拥有它的人带来一种与某种强力联系在一起的感觉,这通常是一种与整个创造过程融为一体,并且与一种超然存在相关联的感觉。有此经历的人会有一种喜悦感,觉得更加完整,或被宽恕,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感觉,并且确信自己与某种真实的东西联在一起;这种经验对他们来说自带其合法性。在那些有宗教经验并且想要过较好的生活和更多地帮助别人的人身上,精神上的回报是肯定的。Hay,(1982) 的研究发现,24%的人认为宗教经验“肯定了或者是加强了”他们的信念; Dowing and Wygant, (1964)的研究发现,宗教经验加深了信奉;Spika, Browm, et al.(1992)等人发现,宗教经验会导致更强烈的与信仰的对象的一致感。宗教经验也导致宗教的行动;濒死体验有特别强烈的影响——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增强了对来世生活的信念,增加了宗教活动。
研究中年人时,一些研究者重视内向型的测量标准,他们主要关心的是45~65岁的人对他们控制自己的生活(内在的控制)的认知过程,而反对他们是外在环境(外在的控制)的受害者这种观点。他们发现内在的信仰和对个人的内在控制的认知是相关系的。那些工作中有权支配他人、机器和设备的人有很强的内在的控制。因此,内在控制、内向的信仰和环境产生的职业控制是一致的。
3.2宗教经验对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影响
人们常常发现,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是由宗教经验引起的。Pahnke发现,在经验发生6个月之后,参与实验的服用墨西哥致幻蕈素的那组人报告说,在他们的生活态度中有“持久而正面的变化”。 Hay, (1982) 发现,在他的诺丁汉样本中,有61%的人说,他们“平静或得到康复,幸福/兴高采烈,或得到提升/充满敬畏之心”。 Greeley, (1975)运用了原因路径的统计模型,结果发现,正面的影响是由传统的神秘经验预示的,比如“笼罩在光线之中”,相关系数为0.60。一般的宗教经验相关系数为0.39,而心理体验根本不相关。我们已说到在宗教活动中有祈祷精神,这些影响也是非常正面的。阿盖尔和希尔斯发现,描述温和的宗教经验的三个主要因素,每个都与康乐或积极情绪条目相关。
3.3宗教经验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在佛教中,布施是利他形式之一、佛教徒必须培养布施的精神。学佛重要是精神,就是说不管你有没有实践布施的机会,首先,内心深处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布施。第二,要力所能及地布施。布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实行,就是要量力而行。第三,要从根本上去布施。布施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时候一句好话若能够给人带来利益,也是布施。第四,要自行劝别人行布施。就是自己在修学布施法门的同时,可以劝别人也来行布施。布施的种类是很多的,大家为听能及地给予别人的帮助,不管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可以统称为布施。
潘基发现,他的实验组在6个月之后有另外一个持久而正面的变化,那就是对别人有更加积极的态度。阿里斯特·哈迪 (1979) 发现,在他的3 000个例子中,18.4%的人报告说,他们生活的目的或意义感得到了增强,而7.7%的人对他人的态度更为积极。Wuthnow,(1978)发现,那些有巅峰经验的人 (11%),相比于没有这类经验的人 (49%) 而言,较少看重高收入的工作、工作保障或漂亮的房子。更多的有巅峰经验的人 (79%) 比其他人 (52%) 看重为社会进步、社会问题或穷困之人而工作。有巅峰经验的人还声称,他们较少关注社会地位、名声或拥有大量朋友。阿盖尔和希尔斯发现,温和的宗教经验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因素上得分较高,这就是感到自己与他人是一体的,并且想要帮助别人。
4 总结
宗教的心理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传统资源和心理学资源。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不仅是系列的组织、制度、学派、思想,而且是特定的心理、意识以及行为。宗教体验中的罪感和耻感、意志与品质、焦虑与恐惧、成长与成熟等,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探讨和干预。关键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去挖掘这样的资源;如何去利用这样的资源;如何去转换这样的资源。这就是考察、探索和研究宗教的心理学实际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2] [英]Michael Argyle.陈彪,译.宗教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3] 体恒.在家学家的第一本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4] 梅多等.宗教心理学[M].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