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艺术专业的通才教育

2009-01-18 06:00张敬斌
科教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工作室方案

张敬斌

摘要随着艺术院校的扩招,艺术专业有划分越来越细,学生所学越来越“专”的倾向。对此,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形式不应分家,有些普通四年制本科及高职高专等专科艺术专业,应当实行通才教育策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并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工作室”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概念区分

通才教育的概念,本文将其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通才教育“兼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教学生作人,即“how to be”;通识教育教学生做事,即“how to do”,狭义的通才教育仅指“通识教育”。

专才教育又称专门教育和职业的专门化教育,本文也对其作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专门教育与“通识教育”类似,教授学生某一领域的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狭义的专门教育指将该学科领域细化,在课程设置与组织安排上强调某些特别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层面,旨在培养具有某一具体领域或职业岗位的专业人才。

针对我们所将探讨的艺术教育领域,笔者在本文所提及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皆用其狭义的概念,即在艺术教学课程设置上,通才教育理念全面兼顾,强化基础,使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而专才教育只钻研某几种或一种艺术形式,意在令学生精通其技艺技巧,成为某个艺术行业的熟练“技师”。鉴于艺术形式复杂繁复,为行文方便,本文所讨论的艺术专业仅限于艺术设计术专业。

2 高职艺术专业宜采用通才教育方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某项艺术设计专长,能够胜任某种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工作,如平面设计或室内装修设计等。但笔者认为,缺乏综合基础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潜力,导致视野狭窄,在工作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第一,当今艺术设计综合化的教育形式呼唤通才教育。艺术现象十分复杂,自古以来,也没有出现对艺术概念的完美概括,而在复杂多变的今天,艺术形式的界限更加模糊,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大地艺术、综合材料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无一不在颠覆着单一传统艺术的概念,艺术形式之间甚至是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融借鉴的规模是空前的。在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大前提下,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单一片面的知识结构和艺术训练来应对如此严苛的局面,显然会“捉襟见肘”。这就要求艺术教育随机而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的机会,以增强其综合能力。

第二,通才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是素描彩画等基本技能训练,进入大学后,多数人对各种艺术专业懵懂无知,更谈不上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发挥个人特长。因此,首先使其对各种艺术形式作全面了解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通才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学生毕业后,很可能进入非自己所学专业的职场,如果技能过于单一,则会使自己很被动,如搞平面设计的干不了装修,学摄影干不了家具设计或陶瓷设计。

3 高职艺术专业通才教育的初步尝试

笔者所在的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2006年其招收美术专业的学生,学生普遍基本功差,学习动力不强。这种情况下进行专业细分不现实,因此在专业方面,端出了色彩写生、室内设计、平面设计、酒店装饰设计、摄影、广告营销、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陶艺和琉璃设计、展示设计、标志设计与企业形象、广告创意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一道道“大餐”。学生不必样样精通,但需每样“吃一点”,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菜式”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多吃”。

室内设计、广告营销等课程专门聘请了在本行业浸淫多年、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可参与外聘教师的项目工地实习;另外投资建设了专业的影棚、配备了高性能的电脑设计工作室;每年定期带领学生下厂,到印刷厂、陶瓷厂和琉璃厂搞创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技艺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及省级艺术设计大赛并获得奖项。

4 “工作室”制实践学习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

相比本科教育,专科艺术教育的学制短,而通才教育的如何做到“通”与“专”的兼顾,变成了一大问题,因为“通”易流于泛泛,导致学艺不精。对此,我们尝试了“工作室”制实践环节。具体作法是: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即最后一年,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按学生的兴趣将其介绍到社会上较有名气的设计师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或较好的广告公司去实习。学生在工作室实习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受到了设计师或艺术家的赏识。这样,即使学生将来到别的公司工作,在工作室所获得的经验和阅历也将大大提高他们的竞争砝码。

5 结语

实践表明,通过采用通才教育策略,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综合能力及应变能力,而“工作室”制实践环节,克服了通才教育的易出现的“通而不精”的问题,希望能为当前的艺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俞洪生.对通才教育的认识.上海.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5.9(3).

猜你喜欢
工作室方案
Hi-Lee-Bon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
1棵辣椒3种“临危”教育方案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