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华
摘要本文根据《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性质及特点及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思考。
关键词专业素养 基本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也是建筑设计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一部分学生树立了初步的建筑审美意识,培养起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但也有一些同学始终不得要领在门外徘徊。除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作为教师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存在某些弊端,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主体,从培养其进行建筑设计所需的基本专业素养及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
1建筑审美素质的培养
课堂上,常有学生指着一个知名大师的作品问:“老师,我怎么就看不出这个建筑美在哪儿?”开始还认为是学生的理解力差异的原因,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才逐渐意识到建筑审美素质的训练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上,而忽略了建筑审美意识的培养。鉴于大多数未接触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对于建筑的认知和欣赏往往局限在具象、感性的层面上,在先期的理论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建筑审美素质的培养。
首先着重介绍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就可以鼓励学生从整体感、真实感、新颖感、丰富感几个方面去欣赏建筑作品,要求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多交流。
其次带领学生体会建筑艺术作品的情绪意境。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建筑,必然会在形式上体现出作品的内容,既包括物质性内容也包括精神性内容。建筑艺术所传达的精神性内容就是它所经营的情绪氛围或意境。情绪意境的感受,是一个物我双方的交流,需要欣赏者更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和一个可以与对象共鸣的心灵,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审美状态。
第三,指导学生尝试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这是建筑艺术审美的最高层次。由于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和所传达情感的抽象性,需要我们联系到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等广域文化环境去认识它,就会发现这些朦胧的情感实际上都有确凿的根据,它们都是所植根土壤的文化内涵的真切反映。这样就进入了建筑艺术审美的最高层次。
2 创新思维的启发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创新。在建筑创作中,创新表现在建筑形象上的创新,建筑外环境、平面组织的创新以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等。这需要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更需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放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突破。在教学上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工作模型锻练空间想象力,进一步深入推敲设计构思,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做出有意思的设计方案。
3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配合,内部与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要鼓励他们广泛地涉猎其他领域,诸如人文、社会、心理、美学、哲学等等,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鼓励他们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启发思路,学会倾听老师、同学的意见及建议,尝试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既有全局概念又能解决局部问题的综合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建筑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团体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在工作中要求个人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建筑学专业的基础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个人范畴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针对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调研踏勘、设计策划和汇报方案等作为平台,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协作意识灌输、协作能力训练。这种良好的协作能力能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的岗位上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并能自觉地担负相应的职业责任。
5总结
现在的建筑基础教学虽然已经从单纯的建筑形式表达和绘图训练走向建筑设计基本功和手绘表现图的训练以及以“建构”和“制作”为核心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建筑审美素质的培养,激发起学习建筑学专业的浓厚兴趣,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要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文媛.建筑设计初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240~253.
[2] 周同,赵景伟,吕京庆.从基本能力的获取谈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74~77.
[3] 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31~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