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现状浅析及思考

2009-01-18 06:01梁建明
科教导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校教师

梁建明 郑 直

摘要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本文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浅析。从内涵定义、人文关怀、手段创新三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977年,邓小平面对历经十年浩劫,已然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断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技和教育着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此,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时过境迁,三十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正呈现出蓬勃的朝气,高等教育也正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古语道“未能植己,何以耕人?”“师者,传道必先育其心。”由此可以看出,师德建设在我们的教育建设、高校建设中地位尤为重要。

1目前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现如今,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各高校都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1.1学校重视,师德建设趋向于制度化

近年来,各高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关于师德建设的学习、讨论。师德建设已然成为高校建设的中心工作,而教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又成为师德建设的中心工作。高校中的师德建设已经日益趋向于制度化,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制度等多层次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些高校还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1.2社会关注,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自2004年9月“全国师德论坛”举办以来,关于新时期下师德素质要求、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师德建设的社会环境等议题的讨论已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关注度也已经由全体高校及教育界上升到了全社会、全民族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今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灾区广大教师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为救学生而奋不顾身,为保护学生而舍生忘死,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师德却将永远的感动着这个世界。在全国高校中,可以说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师德标兵”,都有融汇着自己学校精神的“先进师德事迹”,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和辐射作用也已经成为了全国高校师德教育中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1.3师德教育活动形式各样,百花争鸣

目前,各学校为了加强师德建设纷纷针对自己的办学特点、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地域特性、传统优势等方面开展了诸如:经纬理论学习、先进事迹报告、主题研讨交流、观看纪录片、进行民主生活会、实践教育评比等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说,师德教育活动在全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

2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现在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可以概括为:社会关注、学校重视、领导关心、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可以说总体态势一片大好,但是尽管如此,高校师德建设也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一线学生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觉得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如下几点思考。

2.1当前高校师德工作教育目地如何定位?

凡事都必须要有一个目的,没有目的地做事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那么,我们高校师德工作的目的何在呢?有很多学校把师德工作的目的定位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实不然,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学生,我们师德工作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学生,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教育的载体,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学生才应该是师德教育的最终受益对象。

也许有人要说: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科学文化素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培养学生就必须要先培养老师,因此培养老师才应该是师德教育的目的。这个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大多数高校把师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教师队伍品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上,而对于学生言行品性我们就只有靠教师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素质的学生群体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拥有高素质的学生群体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想拥有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就必须要求要先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却未必一定能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群体。这中间涉及到一个能否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手段的问题。现今社会下,言传身教、以身为范固然可取,可是光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毕竟很难达到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的培养要求;一个教育工作者,即使他自己通过师德教育养成了很高尚的品性、很健全的人格,但是一旦他不能用有效的手段去同样地塑造学生的品性、人格,那么这种师德教育同样是失败的。

我们在师德教育中,除了要教教师们如何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同时,也要教教师们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因此,如果能适当加强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行为学的培训,相信我们师德建设的成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2当前高校“人文关怀”程度是否过当?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重心也慢慢由扩大学校规模,加深办学层次,添置一流设备这些“硬环境”的建设逐渐向关注学生、关怀学生、服务学生、构建“和谐校园”的“软环境”建设转变。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高校的师德建设中,也不断的强调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最常见的口号之一,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涌现出了大量“保姆”式的学生工作者,他们对学生的一切事宜极尽关心、倍加呵护,几乎完成了所有父母应该完成的工作;然而古语道:“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当爱一路走来变成了溺爱的时候,我想这对学生绝非幸事。其实口号本身并没错,错的是我们误解了它的含义。

我曾经碰到过因为找不到食堂在寝室吃了三天饼干的学生;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碰到过找不到银行、浴室、洗衣机、生病了不知道去医院的学生;每当他们因为这些事情求助于我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应该为他们信任我,把我当成家人而感到庆幸,还是应该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低下而感到悲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功伟绩,显示出中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这些大多数从小沐浴在阳光下,从未受过半点委屈的“贵族们”又是否能适应当代社会日趋残酷的竞争?当这些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他们才是真正的从梦想走进了现实,也正是因为这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当前困扰所有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他们还可能有消极、逃避、厌世、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吗?在大学里,面对那些生活中、学业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们确实应该竭尽所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然而这种“人文关怀”必须要避免盲目、有的放矢。

科学发展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师德教育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最终不能达到“学生群众得实惠”那么这种“以人为本”也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因此,在现在的师德教育中,首先我们必须使广大教师明白什么样的“人文关怀”才是适度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其次我们必须引入“挫折教育”,要让学生经历挫折、应对挫折、无惧挫折、战胜挫折。毕竟大学校园仅仅是这些学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港口,校门外的社会才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即使我们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校中的一切烦扰,不过当他们最终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只是给社会添了一个包袱,而不是送去了一个人才。

2.3师德教育手段应拓展思路,大胆创新

前面说过,目前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师德教育手段可谓是各有特色,百花争鸣。然而在目前“百舸争流,千帆过”的大环境下,凡事都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师德建设也应该拓展思路,大胆创新。

2007年,武汉大学依靠教师进行师德自我教育,征集推出了《武汉大学师德铭》。把我国文学的经典文体与学校师德建设的实际紧密地、艺术地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凭借该项创新举措,武汉大学也荣获了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堪为全国高校的榜样。

要想拓宽、创新师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我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师德工作为什么不能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呢?通过新建“网络意见墙”,“学校师德网络论坛”、“学子心声”等网络论坛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广开言路,获取广大学生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建议;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和学校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把对于一些学校不利的言论控制在一个可防、可控、可治的范围内。都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这个虚拟之中也有着它的真实性,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网络的巨大力量,我们的师德建设就一定能够如鱼得水。当然,师德工作的创新方式绝非只有拓展网络阵地一种,只要我们能够群策群力,一定能推动我们的师德建设更上一层楼。

3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师德建设其实就是一个“镜子工程”,只是这面“镜子”除了能“映形”还必须能“正形”。可以看到,目前全国高校在师德建设已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为之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飞龙.问题与对策:对高校德育主体的状况及其建设的分析和思考[J].求索,2002(6):114~116.

[2] 李玢.论高校师德的先进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2(6):44~45.

[3] 芦艳芳.师德工作的目标设定与分层管理[N].光明日报,2007.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高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美育教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