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又取决于教师如何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对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与之结合。
●运用现代媒体,揭示文章难点,与相关学科整合,突出启发性
在教学设计时要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思维障碍,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教与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我们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程中,就应该在确定教学难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并较为充分地估计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联系、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自行去探索解决问题,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因此,在课程整合时,要体现课件要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思想,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
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在课件的“帮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启发”下,融合自然、美术等学科知识、技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通过看、想、做、讨论等形式,对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激发学生自己去揭开科学的奥秘。
●提供课堂虚拟场景,促进相关学科和语文整合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各相关学科的重要保障。“具有工具性”,这是因为语文课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可以说,语文科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经常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交流,以熟悉各学科教材体系,把相关学科与语文有机地融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自然课《月食和日食》。由于学生已学过《看月食》,已经有了对月食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月食的成因却认识不清。为此,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月食,就必须突破时空限制,要把浩渺的太空呈现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我组织能够上网的学生自主学习,借助Google搜索引擎,查询月食有关图片及说明,引导学生探索“月食成因”,再教学“日食成因”:(1)联系《看月食》,说一说“月食”时作者看到了月亮有什么变化?(2)观察课件,讨论交流:从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中,你认为月食是怎样发生的?(3)借助有关“月食成因”的教学仪器,配合学生自己动手试验,让学生了解“月食成因”。(4)演示动画课件,并联系语文课《看月食》,让学生说一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5)用迁移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日食成因”。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联想、推理的思想基础(如(2)、(4),融合了语文科之所学(如(1)、(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实验,主动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同时,课件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虚拟化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起了“链接”作用,培养了学生综合
●呈现模拟情景,促进活动课程和语文课程的整合
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而可以说,活动课程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媒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模拟情景”,利于学生启发联想,融合学生自己的“所学”、“所会”。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促进新旧知识技能的不断磨合——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例如语文课《黄山奇石》。在课前,可以做两方面的准备:(1)把能够上因特网的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去网上浏览有关黄山的资料。(2)动手制作课件,在演示文稿中插入一段有关介绍黄山的视频文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分组讨论与课件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先通过课件把学生带人了那美妙的画面意境当中,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黄山都有什么名胜,什么最有特点,再回顾课件,使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较快地抓住画面内容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环保教育。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教材重点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发掘教材间的“联系点”,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嵌入”,实现各学科课程间的“无缝连接”——课程间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要在活化一个词句、段落或篇的学习过程中,在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磨合,从而促进各相关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实际,找准相关知识点,分析、推理有关“切入点”,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仍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实践,去总结,才能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真正意义上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