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财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然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仍然难在中小学课堂上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很多原因阻挠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
第一,长期以来,由于评估体系不科学,造成了升学、就业中简单地以名次论优劣的不良现象。这种机械的评估模式,将一个本来十分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扭曲为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以“率”为标准,从而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一些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绞尽脑汁地对付各种考试,而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运用不闻不问;因循守旧,认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不思进取,仅把传授“看得见”的知识作为硬任务来完成,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作“软任务”。
第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中小学计算机的数量不足,软件配备不足。许多中小学无力购买计算机用于教学,再加上计算机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即使经费稍宽余的学校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只有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合理使用专用经费,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计算机教育的长远有效发展来看,协调投入在硬件、软件及人员培训几方面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没有有效适用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软件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硬件使用质量和利用率的高低与软件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软件数量太少,质量方面的问题严重,与现行教材不配套。学科教师在使用教学软件时,最关注的是软件是否有助于达到本学科教学目标,因而特别希望软件与现行教材配套目系列化。因此要注意加强中小学教学软件的设计研究和设计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数量太少的问题。
第四,现在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与未来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不适应的。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与推广的阻碍。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阶段。如果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这一新事物加以审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大放异彩。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误区: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从而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
第三,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在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