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学校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对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较快,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欢。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偏颇,形式化操作信息技术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校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效应轻效果,忽略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对此,笔者认为只要从评价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革,这种现象就可以解决。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注重其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传统评价已经不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必须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应该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充分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依据,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交往合作、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评。内容包括四部分:①情感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比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更具价值。通过适量的、贴近于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的评价题目,运用观察记录为主的评价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常规、学习情趣、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②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信息伦理与道德等。通过“基础知识类”测评题目,运用笔试这种测评形式,重点考查各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常识的了解、掌握情况。③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技能测评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证操作时的正确性和切实可行性,又要保证错误少,效率高,结果好。所以,测评过程中不仅要有在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有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一个过程的测评,来激励学生努力训练。④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测试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
●真正实现“积效”与“过程”的结合
积效目标是以应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行为表现的、可以观测到的学习结果,如电脑美术作品、电子贺卡、网页创作等。通过学生的项目结果或作品来评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实践能力。而过程目标评价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关注的是学生参加协作活动或探索活动时的积极性、态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创造性以及所获得的经验教训。过程评价与积效评价相结合才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要注重应用性和可观测性
因为信息技术学的工具性要求我们注重其应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白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和社会竞争中的现实意义,明白怎样表现学习成果,之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促使他们去主动应用知识技能,把评价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样才在真正意义上使评价起到导向、调控、激励的作用。
●学习评价应具有开放性
传统的评价都是针对封闭的单个的学生,这就制约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与经验交流,制约了团队力量的最大发挥。所以评价应由单一测试个人转向测试考查小组或团队,即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允许及鼓励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探讨之后,再经过去粗取精,拿出自己或小组的最佳结果。这样评价出的结果才是他们的最佳成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偏离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这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教、去学”(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我们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目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应该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应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实际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的表现,在重视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强调相互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