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平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9月份,笔者参加了市组织的一次以构筑有效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以苏教版《信息技术》上册第十九课《下载图片》作为研讨对象。在聆听了执教老师呈现的课堂教学后,顿有感触,特结合此次活动,谈谈对有效课堂的认识及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构筑有效课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在有效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自发地产生“我想做些什么”的问题,形成任务。
教学片断:(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那你们喜欢哪些动画角色?(相机以网站的形式出示喜羊羊图片)
师:这里的图片都是关于喜羊羊的,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学生上网自由欣赏)
教师断开网络,学生不能浏览图片。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类似不能上网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下载下来,这样我们随时都能查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下载图片。(教师演示,学生看)
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本课教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角色——“喜羊羊”引入课堂,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刻,教师采用“断网”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生成将网上图片下载到电脑中保存的需求。值得肯定的是,教师已经具有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但还不够到位,此情境与当前学习的主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选择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如卡通图片展、美化微机室等主题作为学习的主题任务,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策略二: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堂的“有效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要做到收放自如、价值引领。
教学片断:(新建文件夹)
师:图片保存到哪里呢?(教师说明文件夹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文件夹分类管理下载的图片。)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并说明文件夹取名和改名的规则。
布置任务:自己新建几个分别存放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文件夹。
任务设计时选取有效的、有意义的素材,对于学生能否积极完成任务有很大关系。显然,在此处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任务的操作性,为了操练而操练,学生只是完成老师要求的某项任务,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大打折扣。如果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这个任务更童趣化:“大家在各自的电脑中为下载的图片‘安个家,你们会吗?”毫无疑问,有效的任务设计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务之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1“任务”要有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任务”要有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任务”要有合作性。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任务”要有生活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任务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教学理念,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还要增加学生执行任务的趣味性,体现教学任务设计的艺术性,积极为学生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条件。
●策略三: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片断:(搜索引擎)
师:同学们想找更多的图片吗?请打开桌面上的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www.baidu.com,打开百度搜索网站。观察一下这个搜索引擎有哪些组成部分。(教师详细介绍网站主页的组成)
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集体讨论共性问题——“文件保存对话框”的操作方式。
学生再次操作。
学会运用搜索引擎从网上寻找需要的资料是本课的重点,而“文件保存对话框”的操作又是这个环节的难点。教师意识到此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绝好时机,因此,教学方法选择了“提出任务一教师讲解、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次操作”的教学模式。细细品味,这一揉合了“探究式”特征的教学模式仍带有很浓的培训式味道。比如,主页的组成,可以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采用“顺藤摸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理解并解释清楚,这里变成了一家言,偶尔穿插学生的回答。综观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此类模式占据了很大阵地,显而易见:“时间少”、“效率高”、“效果好”,却禁锢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教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Oues教学法等等。任何一种有效的教法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特别是激发自主的学习,否则这一教法就成为形式的、虚空的。
首先,在选择教法之前,要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因为即使在同一学科中,各部分的教材内容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往往有难有易、有深有浅,这就必须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来选择。一般来说,年级越低,在一节课中越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长时间地运用一种方法,就会使学生学
习兴趣减退,降低学习效果。同时,在选择教法时还要考虑到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班级特点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所不同。
第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教师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不排斥教师的创造性,而是以教师的创造性为先决条件的。教师应凭借自己的长处,更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几种教学方法同时交替使用,以其中一、两个方法为主。我们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各种教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以各种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1有效使用教材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做好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自学。
2建立教学平台
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指导、作品发布、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如我校开通的学科网站——“琴堂棋社”(http://qishe.yxitxx.cn),即可用于平时的象棋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随时随地的自学。使用网络平台,学生能自如地下载学习资源、开展网上交流、接受在线指导、发表学生作品……
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家庭,学习内容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增进了交流,学生学习更加方便,学习兴致更加高涨。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学会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学生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更能促进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协助意识和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