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流程(表格见下)
确定任务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来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所以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同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及接受能力,制定出相应的任务。如在讲授word 2000中的图文混排时,以往是单纯地讲授操作的过程及格式设置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不能体会到学习它的目的和作用,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我给他们设置了一个任务——制作一张电子贺卡。
提出任务
确定任务后,教师把要完成的任务向学生讲清楚,任务的要求要具体、详细。如在讲设计“电子贺卡”时,我首先把事先收集的贺卡给同学们传看,同学们被一张设计精美的贺卡所吸引,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想不想自己做一张这样的贺卡给亲友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提出了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可以采取个人制作和多人合作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人。教师提出的任务只给出主题,没有其他的限制,给予了学生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
完成任务
学生在明确了要做什么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教师不要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路。在设计贺卡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如何插入和格式设置等问题,纷纷主动问我时,我没有急于给他们讲解,而是及时地指导他们阅读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通过认真阅读,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了。只有个别学生不能完成再提问时,我才给他们示范。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评比,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个(组)学生先将自己(组)的作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也可由教师转播),由作者谈想法和做法,大家一起给予评价,最后由教师作点评小结。教师在点评每个作品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次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总结,这样可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
●启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到任务驱动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在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以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而有些则需要教师的指导。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而是放开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创造,不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
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它是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分组完成不同任务和同一任务由组内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然后协作完成任务。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团结协作的社会,所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未来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过程中,经历着一个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实践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这种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我们可以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