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09-01-18 06:01刘丽民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磁铁小鸡创设

刘丽民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在科学课堂中怎样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呢?

一、兴趣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培养学生兴趣是学好科学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就不会有探究的欲望。在《磁铁的力量》一课中,我把题目改为《有趣的磁铁》,并在课前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准备了与磁铁有关的材料。课上我没有提明确的实验要求,分成小组放手让学生玩。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玩得很开心。有的小组发现同样的极不吸,不一样的相吸;还有的小组发现离得远的吸得多,离得近的吸得少等等。这一课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在玩中认真地研究了磁铁的性质,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也就更加乐于探究。

二、创设易于探究的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开展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甚至是盲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为了使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铺路搭桥——创设情境。科学知识源于各种生活场景,有时教师可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来,使学生重温这种生活场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探究打下基础。如在学习《杠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探究杠杆原理,我设置了一个比赛:让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比谁的力气大,我故意让女同学这边的棍子长一些,结果女同学轻松战胜男同学。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肯定会好奇地找原因。这样,通过情境的真实创设,使学生乐于探究,让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点,探究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主题上。

三、适时引导,逐步展开

在探究中,我发现学生有时不知从何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设计《雨的形成》时,学生紧皱眉头,我适时提出雨的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水蒸气,遇冷。那么,我们怎样制造水蒸气,怎样制造冷的条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热水,我进一步启发:冷的条件用冰行吗?如何看到像雨一样流下来。这样,学生的质疑成了探究的主线,思维沿着主线深入下去,其实,就已经在探究了。这样,为以后学生的自行探究打下了基础。

四、设计合理的探究问题

教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选择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问题明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从多元智能角度分析,由于学生的智能差异会造成他们理解方法的不同,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针对每一个学生。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要有可研究性,问题一旦提出,要有探究之效。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时,通过演示塑料环的膨胀实验,学生提出为什么塑料环放在热水里后通不过去,而放在冷水里可以通过去呢?这个问题蕴涵着热胀冷缩的规律,是值得在科学课里进行探究的。

五、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科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与生活联系密切且实践性强,有些问题课下的探究比课上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发现、创新。如在学习了《养小鸡》一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课外继续进行观察。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养小鸡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了,有的学生汇报时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养的小鸡死了,这说明学生真正地去观察、去探究了,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平台,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个人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各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磁铁小鸡创设
小鸡想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