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中
区位分析与评价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区位分析与评价试题总体难度并不高,但考生失分现象却很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庞杂、联系广泛,学生不易掌握;二是现实世界时刻变化,试题亦常考常新;三是考生答题时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本文尝试以长江三角洲重要人文事象的区位分析为例,归纳区位类问题的解答模式与策略,现介绍如下:
一、案例探究:长江三角洲重要人文事象的区位分析
【背景材料】
2008年9月1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问题探究】
1.农业生产
(1)长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试归纳长江三角洲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参考答案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工业发达,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2)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萎缩,简述其原因。(参考答案 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城郊农业和出口农业。)
2.工业生产
(1)综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制约因素。(参考答案 区位优势:沿江临海,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经济腹地广阔;人才密集、技术发达;农业基础较好。制约因素:原材料、能源短缺。)
(2)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宝钢是我国钢铁工业崛起的样本。说明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参考答案 海运便利;接近消费市场;雄厚的技术基础。)
(3)2008年6月3日,拥有143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完成了向长兴造船基地的整体搬迁。简析江南造船厂向长兴造船基地搬迁的原因。(参考答案 江南造船厂位于市区,占地面积大;长兴岛发展空间大。)
(4)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一是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简述长三角转入与转出的产业各有何特点,这样的“腾笼换鸟”有何意义。(参考答案 特点:转出的以劳动密集型、污染型产业为主,转入的多为高新技术产业。意义:为苏中、苏北增加了发展动力,加快了其工业化进程,也为长三角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是长三角与苏北地区的双赢共振。)
(5)为提高长江三角洲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应如何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参考答案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3.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连绵带,说明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参考答案 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布,为城市提供供水和运输功能。)
(2)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 位于沿海与沿江的交汇点上,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品贸易繁荣;技术力量雄厚;腹地广阔。)
(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哪个城市的区位和繁华景象?目前该城市发展有哪些突出的优势条件?(参考答案 杭州。优势条件:毗邻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旅游资源丰富。)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南汇县芦潮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简述洋山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意义。(参考答案 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意义: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2)2007年6月26日,全长36千米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这使上海到宁波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千米。简要评价杭州湾跨海大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参考答案 将直接促进宁波等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升宁波的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发挥以上海为龙头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密切杭州湾地区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
(3)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将对杭州湾以南地区的商业网点产生哪些影响?(参考答案:商业网点规模扩大;密度增大;沿交通线集聚。)
(4)2005~2020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将建设5条城际轨道交通线,形成沪宁杭“1至2小时快速交通圈”。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速城际交通的原因及其意义。(参考答案 原因: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客运量大。意义:缓解区域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促进各城市间的交流与发展,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
5.旅游业
(1)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外观光游客将大批涌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假如你是旅行社的业务经理,请根据游客的需求,拟定三个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主题旅游活动。(参考答案 古典园林观赏游、水乡古镇民俗游、普陀山佛教游、名城名湖名山游等。)
(2)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构筑国际级旅游度假区。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开发条件做出简要评价。(参考答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园林建筑资源丰富、特色鮮明,有利于发挥集群效应与地域组合功能;距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有较好的可进入性。)
二、归纳总结:区位问题解题策略
总结长江三角洲重要人文事象的区位问题,可以将区位分析与评价类问题的解答模式概括为:
(区位原理+区域特征)×审题和图表技能
1.区位原理——求同存异
区位原理包含了区位分析与评价的“理”之所在,是解答区位类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对长三角重要人文事象的区位分析与评价进行归类,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整合区位知识体系,使区位原理清晰条理,应用更具普遍适应性。
求同——区位因素宏观结构 各种人类活动的地域形态都受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和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存异——区位分析微观模型 根据区位分析与评价的不同要求,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区位分析微观模型。
2.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区位选择的“魂”,因此区位分析与评价也要因“地”制宜,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而这往往是题目的考查意图所在。
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关键是理清人类活动与区域特征间的联系,建立阐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思维线索,从而使解题思路有所遵循,使答案与命题意图相吻合,有效防止思维偏差。如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萎缩的原因分析,只有认识到“城市化进程加快”,才能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出合理判断与推理。长江三角洲的“腾笼换鸟”也要遵循类似的分析思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实现新跨越,参与国际竞争→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低端产业转出,高端产业转入→双赢共振。
3.图表技能——论从图(表)出
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已成为地理答题的“门槛”和“瓶颈”,几乎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所给图表信息的判断分析。这一特征在区位分析与评价类问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如前文图中宝钢临近港口的位置就指示着其“海运便利”的区位优势,而密集的城市也正是其主要的消费市场;长江三角洲发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群形成的自然条件都能从图中直接获取相关有用信息;对图中“城市密集、交通线路稠密”这一信息的合理判断与推理(运输需求大、促进交流),也恰好包含了长江三角洲发展城际轨道的原因与意义。
答案在哪里?向图表要答案,从图表中充分提取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捕捉关键信息,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数据信息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清晰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详尽完整的答案,轻松又容易,同学们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