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上周五,国务院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股改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部分国有股转由社保基金持有。
此为资本市场和社保界的大事,不仅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更关系到全体国人的切实利益。
8年前,国务院也曾出台国有股减持方案,但因当时把非流通的国有股划转后直接变成流通股,在短期内构成了对市场的严重冲击,损害了市场相关参与方的利益,从而导致股市大跌,结果不得不刚实施就被叫停。
此次转持目的虽然也为充实社保基金,以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支付高峰;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在全流通的背景下,管理层减持国有股的新思路:即以持股而不是直接拿现金补充养老金缺口的方式,有助于社保基金通过增持国有股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为社保基金找到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在现有禁售期的基础上对社保基金持有国有股再延长3年,亦考虑到了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冲击,鉴于社保基金追求的是稳健和长期的投资收益,事实上为资本市场引入了一个平衡市场波动的战略投资者。因此,它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一个利好,至少不会构成一个实质性利空。
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老年人口将会继续增加。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未富先老”,目前,我们的人均GDP刚过3000美元,因此,养老保障的社会压力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
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近2.5万亿元,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总额为5600多亿元。国内外多个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均表明,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在6万亿—10万亿之间,而作为起类似最后贷款人角色作用的全国社保基金,一般预计需要3万亿—5万亿资金才能有效运转。
在各种社会保障中,基本养老保险解决的是一个人在进入老年后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人的寿命较之过去普遍延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和提高,现在的养老保险必须适应时间的相应延长,而且保障水平亦有所提高,这样才能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不仅覆盖范围小,而且总体保障水平低,内部差异也很明显。这样一个低起点和低水准的养老保障不仅使得老人不敢放心消费,亦导致大部分保险意义上的“中人”和“新人”为了未来的保障问题而在消费水平上出现与其收入不一致的情况。这是造成长期来消费不振和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重了此种状况。
某个方面说,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一个资金问题,无论从眼下还是未来看,尽快填补和缩小养老保险特别是社保基金的资金缺口,都是十分必要的。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国有资产划拨,以及国家体育彩票、福利彩票中的部分利润。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截至2008年,财政注入社保基金的资金达近3000亿元。国有资产划拨则来自国有股境外减持收入。如果现在开始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那么,根据相关部委核算,截至2009年3月26日,股改新老划断后实施IPO上市的含国有股公司共131家,涉及国有股东826家,应转持股份83.94亿股,约合639亿元。
但是,在上述三项资金来源中,由于财政受制于总体经济形势,而且,目前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指望财政能将大批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是不现实的。另外,体育和福利彩票的主要用途也不在社保方面,有鉴于此,国有资产划拨将是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至少现阶段是如此。事实上,从国有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划拨部分国有股权给社保基金也是天经地义之事。因为,国有企业的资本金虽然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但从根本上说,其中的一部分屬于职工无私奉献所形成的积累。何况,当年国企改革中已有部分工人被剥离开,因此,将部分国有资产转化为社保基金,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的补偿,符合投入与收益相一致的公平原则。
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目标。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社会多数人对未来的养老问题无后顾之忧,人们才会把当下之钱,用于消费或投资。所以,解决养老问题,不仅仅关系到老年人的体面生活问题,更是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鉴于目前养老金的缺口过大,为避免未来某个时点的集中支付所产生的压力,还应适时启动股改新老划断前的国有股的转持问题。最后,此事也告诉我们,政府的许多政策,只要从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并考虑对相关群体的影响,出台的时机选择正确的话,是可以做到双赢乃至多赢的。(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学者,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