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思考

2009-01-16 08:15陈遇春孙莉华
职教论坛 2009年36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

陈遇春 孙莉华

摘要:自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经过26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学科体系。在21世纪初开始已有四所农林院校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学校的发展、帮助学生成才既是高等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如何在现有学科体系下,发挥农林院校优势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是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院校优势;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陈遇春,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负责人,教授;孙莉华,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6-0027-03

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正式列入专业目录,标志着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二级学科。至今为止的26年中,我国先后于1985年建成首个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1987年建成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2005年建成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2007年建成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人才培养工作已处于良性的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授权点的单位32家,其中博士授权点10个,硕士点48个[1]。学科点大多分布在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农林院校也占一定的比例。其中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农林院校共有四所,且都属于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见表1)。

一、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现状

表1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从中可知,全国共有四所农林院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占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12%;从地理位置上看,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位于我国的北部、西部和中部;从学科点建立时间看,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建立时间相对较晚,都于2000年以后建立;学科点组建多是在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设置或挂靠在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管理等几个方面,招生人数总计50人,占全国比例的16%。

二、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我国职业教育迎来真正的大发展,始于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不仅对职业教育工作,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因此得到推动,并且在第四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上,还提出应适当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学在高等农林院校的比例。总的来说,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其相对短暂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如下特点:

(一)学科起步晚发展快

农林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成立时间都相对较晚,其中最早成立的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点,与我国第一个硕士点建立时间仍相距14年,学科起步晚,发展历史较短。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积累性工作,因此新兴的农林院校相比有较长历史的师范院校,肯定是有所欠缺的,学科积淀不够深厚。但农林院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抓住机遇,争取快速发展。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确认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承担了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任务,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四所学校都参与和主持了各级各类重点课题,科学研究短期内增长较快,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尤其对农业和农民教育研究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提升了农林院校已有的农业教育研究传统,填补了学科空白,是一门起步晚但发展快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服务面向确定

四所农林院校分别处于我国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农业大省,其中陕西杨凌是全国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农林院校深厚的农业文化优势和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的结合,较大程度的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农业资源的交叉研究和资源整合。我国教育家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学注定会成为一个边界不断扩大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多学科的话语已经体现了教育学知识体系正在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面发展的趋势”。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在学科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结合自己的研究优势,承担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重任,培养为农村职教服务的人才,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科交叉为生长点,逐渐形成了相对确定的服务面向。

(三)学科共生性强

所谓共生,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概念,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利用,相互生存。广义理解,可看作是两个系统或多个系统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四所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一个共同点——多是依托高等教育研究所,整合现有的相关学科和师资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共生性是在继承农业教育学传统的基础上,与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社会学和管理学的介入,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事实,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学提升了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空间,形成了学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共生局面。

(四)学科特色意识强

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在研究方向设置上,继承了师范院校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设有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符合学位点建设要以基础研究的发展为前提的原则[2]。但由于农林院校师资结构和体制的制约,很难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为此,四所农林院校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紧扣农林院校的办学功能定位,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以农民职业教育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平台。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学校特色、关注社会现实,是学界公认的按照学科的方式来研究农民教育问题的阵地。总的来说,农林院校这种“求同存异”的学科特色意识,适应了社会需要,又使农林院校在教育学研究方面有了立足点,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支持。

(五)生源学科基础相对薄弱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2007年起实行全国统考,在选拔方式上突出了公平竞争,因此同等条件下,高等农林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师范和综合类院校显得吸引力不足,报考学生通过统考形成了水平分流,具有良好教育学基础的优质生源难以进入。再加上全国目前只有天津工程师范大学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大多数学生都是跨专业招收而来,在入学前很少或从未接触过职业技术教育,所以农林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生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换个角度说,职业技术教育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正能够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强化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生存基础。

三、建设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的深层思考

(一)紧扣社会需求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

2009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中国农业大学,曾打过一个比方,就是“咱们国家就好比人的两条腿,那么工业和城市这条腿比较长,农业和农村这条腿比较短。那么国家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要建设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这块儿的发展肯定是不行的。”一直以来,农村职教(属中等职业教育层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例如,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统计截止2008年10月28日,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1813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计14890719人,其中农林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72913人,占全国比例3.8%,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社会需求是很大的。然而目前,学科设置有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但还没有明确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科设置。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社会服务在三大职能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只有面向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大学的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美国的大学在20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引入了社会服务职能,走出象牙塔,强化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国家对职教事业高度重视,世界职教系统的科研活动日益活跃,使我们加快职教学科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因此,农林院校应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以胸怀世界的视野和魄力,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一边培养人才,一边建设学科,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整合资源,建成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

(二)立足院校优势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根本出路

学科,乃是学问的学术分类,即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将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积累划分成不同的类别。高等教育的学科划分和高等学校主要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设置,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是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3]。一所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水平标志着大学的成熟度。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学科与科研需要,高等农林院校均有进一步发展教育学科的强烈基础。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共生性,源于学校原有的农村教育学、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同时依赖于这些学科,学科共生性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科发展的优势所在,立足院校优势是高等农林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根本出路。

高等农林院校应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深究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特色学科意识,探索与学校特色学科的交叉互助式发展。立足农林院校特色,服务“三农”。

(三)促进学生成才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规模在迅速扩展,生源质量与就业需求的问题开始凸现。因此如何重新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处理好学术要求与就业需求、生源素质与培养目标、生源扩大与导师不足的矛盾,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培养单位在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实行的“双师型”特色研究生培养工程,同济大学的“三元制”培养模式以及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技术职业教育“双硕士培训合作项目”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培养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学研究生。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成为人们主动争取社会流动机会的重要渠道。另外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也使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个人目的发生变化,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远远超越了学术性岗位的界限,呈现多元化趋势。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的研究与从业人员,同样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有着自己的劣势,比如生源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吸引力不足等;但同时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学科服务面向确定,学科特色意识强等。高等农林院校应取长补短,把握自己的定位,与行业结合,加强行业性研究和涉农研究,发挥农林院校的实践特色,弥补教育学学科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培养服务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型人才。

四、结论

学科发展是一项长期积累性工作,需要政府和大学结合社会需求、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进行科学的、有步骤的学科战略发展规划。首先,农林院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应借鉴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经验,主动发挥农林院校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着力把学科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职教事业发展的大局之中。其次,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校领导要高度支持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建设良好的学科文化。再次,学科成员要对学科忠诚,要有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致力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EB/OL].http://yz.chsi.com.cn/.

[2]《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国科发基字[2001]81号.

[3]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
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世纪之交20年湖北省语言学科发展巡礼
重大基础建设对美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论学科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