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2009-01-15 09:03王海涛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挑战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笔者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传统文化;时代机遇;挑战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与过去“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此情况下,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做了相应的调节和改变来适合这个多变的国际化社会,文化的状况如同它们一样受到了影响,西方文化的强大扩散,美国文化的独裁统治,都迫使着我们做出一个重要的回答,必须积极的走出去,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占领自己的市场领域。中国在几千年里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东方霸主”的代名词,可到了近代却遭受到了“割地赔款”和“东亚病夫‘的冷眼和欺辱,这里面的原因我也不再做陈庸的解释,或许还可以借用“闭关锁国”,“抱死残缺“一系列词来形容,是这样一种保守使得我们落后,我们的古人因为头脑腐庸封闭没有勇气打开国门,难道站在科学与时代之上的我们也没有胆量去“门外”看看究竟?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文化冲撞,我们应该做出辨证的思考它,冲突和竞争是通往前进的动力,可以说没有这种冲撞和竞争便没有进步,我们为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必须接受这次冲撞以换得我文化的独立性和“金刚不坏之身”,那么眼下就可以从几个方面做出回答。

一方面,我们应该扩大交流和积极发展民族的文化产业,将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亮象与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擦亮双眼来看到传统的价值;而且还要加大改革力度,对文化形象与市场产业等做进一步的结合和调整,拥有一个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势力和竞争里。”这也是党代会上提出的重要指示,我们要在党的先进领导下发展我们的文化,将“这一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的完美。在这一健康的体制下去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推销自己的文化,这种“吸收”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可以通过他人的先进方法和先进思想来武装自己,当然这种吸收是有选择的,有利的吸收,不利于我们的我们便不予理睬,这不仅是现代文化情况下的选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负责我们可吸收其精华与本土文化思想相融合,消化成具有我们自己风格神韵的文化形式,这就是文化在外来冲击中的进步。例如:我国古代(汉唐时期)舞蹈中就吸收了来自印度的舞蹈气韵,经过长期的消化便成了具有中国色彩的古代舞蹈;再如芭蕾,交响乐,话剧等也都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在中国经过艺术消化具有中国气质而亮象与世界,而且国内成立剧团剧院等团体来研究开创和继续发展,这就是我们文化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展自我,提高本身的认识,增强抵御冲撞的能力,形成一个国际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对不利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都可以从容避开,再说,在现实的文化领域中,一个文化要想取代另一种文化也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因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文化不像偏远少数民族的文化那样薄弱,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已经无形的渗透到了每一个在中国人身上,每一传统文化形式都有着坚固的“牢堤”,不会因为一点外来冲击而垮台的,当然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我国的文艺方针也是“文化多元化”的指导趋势,坚决反对美国的“文化一元化”政策,我们的文化如同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一样生活在一个中国的整体下。

前几天我翻阅过《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一文,其中表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趋势,并以儒学、中医为例对我们的传统进行了一番否定,我并不这样认为,中国的儒学堪称为世界早时期的最系统的哲学体系,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我们现代所履行儒学思想是在社会前进下不断变化而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几千年前的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发扬其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槽粕,并不能将儒学一棍打倒,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勤奋学习等传统思想已无形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以及每个中国人身上,这就是“古为今用”的妙处,并不是死搬硬抄的儒学条文;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文中曾说:“西医的方法占主导……,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这位作者已经把中医的“国际地位”自行打倒,然而我们的国学中医正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宣告中医的奇妙,古代医学家华佗,扁鹊以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都已成为全世界的研究对象,国外的专家专门来我国学习针灸,推拿等古老的治病方法就体现在这一点,西医固然在近现代取得重大的成绩,但中医也一直在力争突破,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做到中西结合的优化选择,两者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付诸在病人身上,这是不论中西医都想做的结果,而且世界医学会将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中医身上,可见中医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多少厚实的医学气量和功底,怎能说我们的中医没前途了呢?

总之,我们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富有强烈的责任心,理想对待外来文化,辨证考虑中西之间的文化关系,抱我传统,立足科学,站好传统传承的每一班岗,假如否定了传统犹如斩断了自己的生命之根,我们不知道如何来确认自己的身份了,不知究竟以什么东西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同时中国文化也失去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声音,甚至有“失语症”的危险,到那时的人们会发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乃至话语方式,思想形式都是从西方移植而而来的,找不到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时,会有多可悲啊!所以说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社会生活是与该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的,正如人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中国人也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去学习和接受西方的文化,吸收也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再创造的遗产密码,并由于这种遗传密码的存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才总是保持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完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之路。

作者简介:

王海涛,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研究室,讲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教学及舞蹈史论研究

猜你喜欢
挑战传统文化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