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华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多种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应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提高,这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相符合的,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策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有些能力学生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充分认识每个孩子的智能发展情况,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多元智能环境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阐述的,当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后,他的各种智能将得到极大的开发。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学生优势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一般对“操作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教学“画图”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与盖图章的过程联系起来,或者将此过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展现优势智能。
三、建立协作学习方式,达到智能共享互补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并且可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更换学生的座位,使之建立更有效的学习小组,保证在每个学习小组内既有会协作的,也有爱表达的学生;既有能操作的,也有会审美、能创新的学生。这样不但达到了小组内的智能和谐,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能使拥有不同智能的学生能相互影响,以优带弱,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智能共享、智能互补,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坚持科学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发展
好的评价机制应该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实效性与激励性,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评定,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评价与引导。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操作——教师辅导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学生互评作品,最后修改、定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使学生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画图”自己创作图画时,学生创作完后,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让学生们先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这幅画好在哪,不好在哪,应怎样改进等等,再互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将部分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这样就更能激发全班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中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图画中,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多元智能与学生成就[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霍力岩.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杨晓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