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波
摘要:小学生歌唱的音高不准确,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由于自己的听辨能力较差,没有较为正确的音高概念,唱跑了音自己也不知道;第二,在歌唱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出现音调忽高忽低的现象,大多是在小二度以内,往往让人听了觉得很不舒服。本文将就提高学生歌唱音准能力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音准;提高;探究
“演唱”是《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对演唱的要求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但是在音乐课堂上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活动很多,参与热情极高,离开钢琴却“五音不全”的情况。音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演唱时的音准问题已成了音乐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只有学生具备了音准才能独立唱歌。才能攻克大难度的音乐作品,才能准确地去演绎音乐作品。
小学生歌唱得音高不准确,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由于自己的听辨能力较差,没有较为正确的音高概念,唱跑了音自己也不知道;第二,在歌唱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出现音调忽高忽低的现象,大多是在小二度以内,往往让人听了觉得很不舒服。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歌唱音准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做好发声准备,为学习演唱作合理的铺垫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打开口腔就急于歌唱,常常是随便喊唱一番,结果是疲劳感到不适,甚至于损伤到声带,跑音跑调。我在教学歌唱前让学生先进行发声训练,使学生充分打开口腔,运用科学合理的歌唱呼吸和发声共鸣,克服其发音器官客观上存在的不足,使孩子们稚嫩的发声器官能够胜任马上要进行的演唱,使他们在演唱时不会感到紧张和疲劳,也让他们的声音能够连贯柔和,张弛有度。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音乐老师常常只重视视唱,却对听的能力培养训练不够。实际上,具有倾听能力对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乐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会倾听,能感受音准。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在课堂上用一些乐器作为辅助训练。课改在发展,我们的课堂形式也有了较多的创新,但我还坚持每节课一定要有发生练习和乐器的声音,哪怕是欣赏课。除了教学用的钢琴,我还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乐器带进课堂。例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音的唱名时,适时地将竖笛对音的吹奏技巧融进去,使学生在认识音的唱名时,能够通过竖笛的吹奏,掌握音的高低,提高学生的音准掌握能力。
我在教学生学唱歌曲时,总是先让学生多次听歌曲范唱,从一开始的整首歌曲反复聆听到分段甚至个别乐句的聆听来加深对音高和旋律的记忆。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多次聆听给学生带来枯燥感而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我设计方法让他们“动一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内容进行训练。动一动是让学生随着歌曲作简单的律动;想一想是边听边思考相关的问题;画一画是画一画图形谱;说一说就是讨论和抒发交流自己的感想。伴随着这些活动,学生有了多次轻松有趣聆听的音乐记忆,就是唱好唱准歌曲的前提。
三、进行歌唱技术训练
在演唱中,歌唱时的技巧是音准问题的关键。歌唱时技巧掌握运用得不自如,会直接影响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比如唱歌气息支持不够、声音发飘等都很容易导致声音位置下移和跑音。对于这些现象,我不光是讲解提示,同时还多做示范,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聆听中学会正确发声。我在歌曲演唱的训练中就常以缓慢吹蜡烛来比喻,提示学生气息要均匀,连贯,不漏气,学生马上就能“动”起来。总之,只有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才能有效减少他们跑音跑调的现象的发生。
四、保持积极的歌唱状态
歌唱时应要求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专业学唱歌的人都知道“情能带声”的道理,足见情绪情感对演唱的重要性。我们有很多学生在歌唱时嘴巴张不开,表情僵硬,连最起码的歌唱状态都没有,可以想象唱出的一定是诵读式的歌曲,根本就没有什么音准音调的概念。在平常的课堂上,很多的音乐教师都不重视这一点,认为教会了学生唱就可以了,始终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歌唱状态是件很麻烦的事。其实,没有好的情绪情感是一定没有好的歌唱的。
在教学中,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以外,我还重视对学习过的歌曲进行复习演唱,来加强对歌曲音高音准的记忆,及时查误补不足,及时纠正音准。在歌唱教学中还快速地捕捉学生音准错误的原因,并通过科学的方法示范和对学生错误方法的模仿和分析,使学生较快地改善与变化,使教学更富实效性。总之,在学生还没有自如地掌握和运用歌唱技巧之前,出现音准问题不足为奇。我想,在经过认真刻苦、科学合理的训练后,这个问题肯定会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