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教学实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009-01-14 09:35李红秀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生

李红秀

摘要:体验性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体验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体验性教学主要有五种类型:直观感受型、角色模拟型、动手操作型、师生置换型、社会调查型。这五种类型都能促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09) 32-0196-04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理论界的的特别关注,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因素固然有多方面,但学校教育的不足却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程教学依然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虽然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开设文史哲课程、传授传统人文知识、增开各种文化修养选修课等,但从实践效果看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高校现行的课堂教学依旧传统老套,强调外在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记忆,未能很好地把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统一起来,未能充分突出教学的育人价值。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体验性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

一、体验性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目前,体验性教学在中小学各类课程中运用比较广泛,不但语文、英语、政治、音乐等人文类课程在运用,而且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也广泛运用了体验性教学。然而,高校依然普遍采用传统式教学,体验性教学运用不太多,即使人文素质类课程也运用得很少。

所谓体验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从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到以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这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更涉及到教育观念深层次的变革。

与传统教学相比,体验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识[2]。第一,学生主体。体验具有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自我感知,重点在于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的彰显。学生在自主建构的活动中体验,如通过技能的操作、言语氛围的营造、角色扮演等这些方式参与知识、情感的呈现、接受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的体验就无所凭依,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习惯去选择、体察、感悟,形成自己的内心体验。第二,亲身经历。体验性教学将学生作为体验的主体,同时也就必然强调学生主体的亲身经历,这是体验的本质规定。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第三,全程参与。体验性教学具备了一般教学活动应当具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这一特质,而且还是全程参与。体验是个性化的、不可传授的,学生的真实体验始终离不开自己全过程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造性活动,如参加科技小组,搞点小实验、小改革、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等;组织富于探究性的游戏;举办学生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科学幻想比赛等,让学生议论、讨论、争论,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第四,个体感受。体验性教学的个体感受这一特征可以从学生体验的过程与结果两个角度做出本质界定。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在集体教学中实施,对教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中又存在着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体验,这就需要落实到个人。尽管师生间的教学是群体性质的,但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会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体验,他们在参与教学活动时,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自己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体验是个性化的活动产物,无论是从实践活动中还是从心理发展中,都只能得出属于个人的体会与验证,是一种个体的感受。第五,意义内化。意义内化指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的深入和升华。体验是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个性化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最初形态是零乱的、感性的,要成为学生个人的财富,还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所体验到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信息汇总之后,这些体会仍然是不深刻的,学生还要进行自我建构,自主地对感性状态的体验进行整合、归类,获取对表象性体验的深度认识,作为今后进一步体验的基础,这是一个理性占主导的阶段。意义内化还意味着体验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自由、充分、独特的发展。

体验性教学的价值并不是只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可以说,体验性教学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质性发展的理想选择。

人文素质是指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当的情感态度;道德觉悟与人格境界;合理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人文素质的最高层面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并进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和超越之道[3]。从知识分类的角度看,人文素质除部分明言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难言知识,它依赖于个体的经验、直觉的洞察力,深深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4]。

人文素质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一个人人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目前,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方面,往往看重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将认知性的学习当作是最重要的,基本上忽视情、意、行这些内在的、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过分强调人文知识教育。有一种倾向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人文素质就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设置就能达成。第二,未能很好地把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统一起来。虽然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开设文史哲课程、传授传统人文知识、增开各种文化修养选修课等,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未能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落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秉承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没有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师手段,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经刻不容缓。体验性教学无疑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剂良药,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能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本义。人文素质中许多至关重要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概念的形成去实现的,它们需要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的升华。体验性教学通过改变大学生的内心结构而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它“是一种现实地改变心理情境的、积极地改造心理世界的特殊工作,是有结果的内部过程。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瓦西留克所说:‘体验活动的结果总是一种内部的主观的东西——精神平衡、悟性、心平气和、新的宝贵意识”。[5]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真正使命是要引出个体的精神生命和意义生命,在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