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错例举隅及复习对策

2009-01-14 08:11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实词江苏文言文

王 左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其中最重要的考点,2009年在去年9分的基础上增加了1分,虽然增加幅度不大,但可见该考点的重要性。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表述看似简单,在实际高考中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得分一直较低,为此,笔者试图列举学生在平时做文言文翻译题目时常见的错误来思考有针对性复习对策,以便在复习中事半功倍。

一、受现代汉语习惯影响,忽视古今异义。例如:翻译“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部分学生把“羞”这个字翻译成“害羞、羞愧”等,其实这里的“羞”应该翻译成“美味”,也写作“馐”。再如今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不少学生把“购”翻译成“购买、求购、订购”等,应该翻译成“悬赏”,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学生在做题时缺乏思考,没有考虑文言文的很多实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二、一味逐字逐句翻译,忽视特殊句式。因为翻译以直译为主,很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教条主义,没考虑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式。例如:翻译“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不少学生翻译成“荆州的老百姓依附曹操”,显然没有注意这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应该译为“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三、只关注句中关键词,忽视整句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翻译句中的关键词是得分点,往往在翻译时特别重视,却忽视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翻译“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学生能将句中的关键词“益”、“搅”翻译好,但整句的意思却翻译不准确,这一点在2010年江苏高考中一定会扣分的。

四、关注句中实词翻译,忽视虚词的翻译。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翻译出实词就行了,对虚词不够重视,导致了句子的语气、分句的关系显示不出来。例如:翻译“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这个句子前一分句表示转折语气,后一句表示疑问语气,学生在翻译时忽视了这一点。

鉴于学生上述文言文翻译出现的错误,我们在一轮复习中要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对策。

首先,认真研究09年考试说明,明确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教师必须十分熟悉考点和考题类型,清楚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不妨将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的放在一起揣摩命题的角度及思路,例如:江苏高考文言文选材大多出自《二十四史》,今年所选材料《书沈通明事》脱离了《二十四史》,主人公为江苏本土人,这就反映了文言文阅读选材的变化。那么我们平时复习所选的材料应该争取和高考的材料相近或相似,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高考的题型,把握试题的难度系数。

其次,教师充分重视教材,利用教材的文言文系统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却在课内,几乎每年的高考试卷出来以后,大家都会发现无论是实词的解释,还是翻译题的关键词,我们都能在必修1-5教材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今年江苏高考试题第五题D选项“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率”的解释,和教材《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是一致的。

再次,加强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夯实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教师在一轮复习应该制订详细的文言文复习的计划,利用学过的教材和平时所做的练习,侧重引导并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常用实词和15个虚词,例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发现不懂的实词,可以查古汉语字典找到该词的义项,把这些义项积累在本子上,长期坚持下来实词积累就够了,这就为文言文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为学生补充古代的文化常识,例如有关官职升迁、礼仪风俗等,这些对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和翻译句子有很大的作用。

最后,通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形成答题技巧。例如翻译题来自文言文材料,做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要翻译的句子带到材料当中去,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先揣摩这个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在逐字逐句翻译,强调以直译为主,灵活运用常规的翻译方法“留删换”、“调补贯”,同时还要提醒学生翻译时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如果遇到特别难懂的句子,还可以参考选择题第三题对文章概括正确的选项。

猜你喜欢
实词江苏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图说江苏制造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