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克萍
语文的学习主要在于阅读和写作,语文新课程改革,尤其突出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年年高考都有很多考生对阅读题题干中一些概念非常困惑,答题乱无章法,如若同学平时就能清晰地把握这些概念,那肯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脑中要有一个知识框架,表达技巧包括文章的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等。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人称运用常在小说和叙事类散文中出现,看问的句子中用的是第几人称,对号作答即可。)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等,常在小说中出现)、描写(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多考虑描写的角度)、议论、抒情(直接和间接抒情)、说明(不常见)
表现手法: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有两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修辞手法: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格式:赋于了+对象+情态或动作+特性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一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氺照缁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语言特色:则是某篇文章或某个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着眼于话语气势的刚柔的是豪放和柔婉;着眼于话语表达的内容所用语言数量多少的是繁丰和简约;着眼于话语传递信息所用的语言曲直的是蕴藉和明快;着眼于话语辞彩浓淡的是藻丽和朴实;着眼于话语趣味强弱的是幽默和庄重;着眼于话语语辞的雅俗的是文雅和通俗;着眼于话语结构的松紧的是疏放和缜密。
考生在记忆了这些知识后,读懂读透原文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就该好好审清题干,考查表达技巧常常是综合性的,常用的提问词语有“写作特色”、“写作特点”、“表达特点”、 “表达技巧”等等。但有时也是很单一的,直接问用了什么修辞,或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等,所以考生务必好好审题,看题答题。
一、综合性的提问。如“请分析表达技巧或写作特点等”
思考这类问题大多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
(1)修辞手法,修辞是最浅显的,一般考生能一眼看出;(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2)表达方式,(包括抒情、议论、描写、叙述、说明等)
(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欲扬先抑等)
(4)语言特色(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行云流水、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等)
比如:(07年江苏卷)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细读题干,分析表达特色,先看它的修辞,“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非常明显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再看表达方式,题干上已经说是描写,写的是收割机;再考虑描写的角度,从不同的感官角度去描写收割的场景 ;最后再看表现手法,没有。再看语言特色:“突突突”、“黄亮亮”、“金灿灿”富有韵味。
答案:(1)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描写对象)(2)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表达方式)(3)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4)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语言特色)
比如:(09年江苏卷)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分析题干,不以描写见长,说的是表达方式,那么从原文看写都江堰的有第4、5、6、9主要写它的建造理念和历史意义,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未说具体段落修辞无从谈起,再看表现手法,本文写都江堰目的是追怀上善若水的传统文化,便是运用了托物言志;在第4、7段写都江堰不危及生态、写长江黄河的被污染非常明显是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同时文章写都江堰和上善若水文化的结合,便是虚实结合了。
答案:(1)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达方式)(2)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3)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4)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注意:在交代表现手法之后,要有分析,答题才全面。)
二、考题简单直接,限定好某一方面,比如直接问用了什么修辞,或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等,那就不需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答题的方式也略有变化,答题应该更细致具体,一般分三步骤:
(1)指出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手法;
(2)联系原文分析如何运用此修辞或手法的;
(3)这样运用表达效果怎样(应该联系原文主旨或作者表达的感情)。
比如:(07年福建卷)
5.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看题干,这道题问的就非常直接简单,修辞当然是比喻,分析:把“母亲干瘪的乳房”比作“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效果(从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来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无私,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答案:(1)比喻,(指出修辞)(2)把“母亲干瘪的乳房”比作“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分析)(3)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无私,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效果)
又如:(08年江西卷)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题干前半段很清楚指出写孙中山跟悼念鲁迅有什么关系,这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后半段直接问表现手法,那么只要从这个角度考虑就行了,那么回到原文看很显然用了衬托的手法,分析: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的“敬慕”。
答案:(1)衬托,(指出表现手法)(2)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的“敬慕”。(分析)
总之,做到此类题目,必须先做到胸中有纲目,再结合文意细分析,答题条理分明,定能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