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是前提,得分在“关键”

2009-01-14 08:11陈友宝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例析古文考点

陈友宝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来看,中学生的古文阅读素养让人很难满意,是否“读懂”是最大问题。即使如江苏卷2009高考的古文——汪琬的《书沈通明事》,翻译题10分,得分在4分左右,真正体现考查“读懂”能力的古文翻译题仍遭遇滑铁卢。从教学方向来看,“读懂”是根本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来看,“读懂”也已是影响得分高低的一个瓶颈。“读懂”不是以“得分”来证明,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分数”却“读不懂”,这就背离了我们的教学方向,也必将影响孩子的将来。

得分在“关键,读懂是前提,为此,针对学生情况,一方面,结合人物传记类作品在高考复习备战和古文阅读素养提升中的意义和作用(从全国来看,即使2009古文选材较往年有突破,但“人物传记类作品”仍占绝对份额),另一方面,人物传记类作品分析与理解,本身有着一定的 “套路”或方法可循,所以本文试图从“五个关键”切入,“授之以渔”,扎实培养学生“人物传记类作品”分析与理解能力。简括如下:1.关键词的解释;2.关键句的理解;3.关键事件的把握;4.关键人物性格的辨认与分析;5.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

下面以2007全国卷I《后汉书?宋均传》古文为例,结合“五个关键”,指导分析学生训练时的失分根源和读懂需要处理的关键。

1.关键词的解释。

文言文复习重中之重,就是落实文言词语及句式的积累。首先,主要对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包括人名、官名,初学者或基础弱的同学都应养成圈点读书的习惯。作“习惯性”圈画和摘录,强调积累,形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才有知识迁移的可能。其次,能够结合该古文的考点涉及的词语进行例析。这是定位分析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养成快速阅读、重点突破的能力,也容易唤起他们的成功感。“勤”“执”“挠”等,如果摘出来分析,既有助于读懂,也会确保得分。

(1)习惯性圈画摘录与分析(分段和标明答题信息区间,见所附原文):①课:考核;课税;督促。②巧:技巧,如“巧夺天工”;灵巧;美好,如“巧笑倩兮”;虚伪、伪诈如“吏因以巧法”“巧言令色”;碰巧。③勤:辛劳、辛苦,如,劳师勤民;又如,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拓展例析:勤,劳.“勤”与“劳”是同义词,“劳师以袭远”,并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勤民”是“使民辛苦”,再:“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

(2)考点涉及例析。①翻译题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例析:咎:学生多回答为“原因在于”“原因是”“主要是”“在于”“责备”“归其原因”“归根到底”等,要扣分;劳勤:多答为“频繁”“劳作勤快”“徒劳”“勤快”“勤劳”等,要扣分;忧恤多答为“忧患”“担心”“改善生活”“抚帖安稳”“担忧挑衅”等,要扣分。

正答:如今成为百姓的祸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担忧顾怜的根本办法。

翻译题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执义:学生多回答为“执行正义”“伸张正义”“讲义气”“正直敢言”“职责”“献计策”“掌握大权”等,要扣分;失正多答为“失去正义”“失去正直”等扣分;虽多答为“虽然”,要扣分。

正答: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害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宋均)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②实词考题“挠”:阻挡、阻挠;弯曲,引申为屈服;搅动。推测文义 第1题D选项,“帝善其不挠”,挠:不是“阻挡、阻挠”,而是“屈服”。“祠”,原指春祭(夏祭为“龠”,秋祭为“尝”,冬祭为“蒸”),后泛指“祭祀”。所以第1题C选项解释正确。

2.关键句的理解。古文阅读的障碍区,往往是一些学生认为“晦涩”的句子。考点常以翻译句、信息的筛选定位、文章分析与判断中对相关句进行分析等渠道,将文中容易形成理解障碍的句子变成考题进行能力考查。因此,让学生从这几类情况入手进行摘录,对理解上困难或存在一点疑难的句子进行提问、对翻译句的踩分点进行推敲,对围绕信息筛选定位、文章分析相关句进行例析。如相关考点涉及例句选析:

①第三题D选项表述:“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先找到相关信息区间,对原文句子进行摘录:“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明显可以分析,宋均心情宽厚、平和,不喜欢卖弄法律条文。常常认为,苛刻使用法律条文的人,自身可能是廉洁守法的人,但可能会狡诈、刻薄,灾难强加给百姓,而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因为这些引起的。在宋均当尚书时,常常想向上陈述,但因为当时皇帝特别的严厉,所以没有敢陈述。而选项把这一类人分成了两类,错误。

②注意:目前学生使用的《3年高考,2年模拟》2009版复习资料上的解释有误。资料认为:“‘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文中没有涉及。”而对照原文摘录关键句:“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可见学生资料解说错误,对于泛滥的复习资料市场,教师指导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

3.概括关键事件的过程结果(注意顺序)。“人物传记类作品”的主要写法就是记事写人,因此对关键事件的起因、过程(注意顺序)及结果的概括,就显得相当必要。概括时要突出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名称、起因过程与结果等要素。教师可以结合高考中分析判断题的文字表述,揭示概述分析类命题思维的主要落点:人事不清,张冠李戴;时序颠倒,前后杂糅;歪曲概念,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以假乱真;错连因果,产生混乱;以偏概全,解说失实;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该古文的考点进行例析。一句话,要强调就“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性格”进行定位分析。相关考点涉及事件选析:

考点第三题D选项表述: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其实“宋均为政宽缓,死后持政观点才为皇帝了解”。我们看原文:“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分析:①苛察之人,不是“烦苛的人”。 苛察之人指苛于要求别人的人,后来指多事苛刻的人。苛刻烦琐,显示精明——歪曲概念,混淆是非。②选项又把文中的这类人分成了两类——人事不清,张冠李戴。

4.抓取关键人物的性格(文章给出的、题目中题干给出的、适当概括出的)。“人物传记”强调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因此无论是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应重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学生阅读需要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高考考查主要结合信息筛选能力进行考查对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把握,而关键人物的性格的揭示,文章往往会在开头或结尾给出,考题设置往往也会在信息筛选题的题目中的题干中给出,还会在分析判断题中适当概括出来。

先看第2题,题干表述:“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再看选项: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阕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分析:首先,所谓“恩德感动民众”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宋均待人宽厚、仁慈,二是这种品格感动了百姓。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B,D由A,C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其次,本题只要抓住人物感动的对象即可。①是知府的命令,不是宋均的做法。②在东海为相时因为犯错误而罢官,很多百姓请求他回来做官,表现百姓的爱戴。③民众为宋均祈祷免除他的病患,表现对宋的爱戴。④民众对宋的爱戴。⑤皇帝的做法。⑥皇帝的做法。

5.梳理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传记类作品” 常用写法就是衬托手法,对传主进行烘托,客观上,社会学就是人物的关系学。因此阅读中要对“正衬”即处于同一面的人物和“反衬”即处于对立面的人物进行把握,考点也会以翻译句中的省略补出和分析判断里的关系错位或者当事人的冲突等为命题落点。

看正衬:注意处于同一面的人物。仍以第2题为例:属于“百姓”的:②诣阕乞还者数千人 :写宋君获罪后当地百姓几千人为之向朝廷求情——感动群众;③百姓耆老为祷请:写宋均重病,百姓都为他祈祷求神保佑——感动群众;④其为民爱若此:复指宋均重病,百姓都为他祈祷求神保佑之事——感动群众。与“皇帝”有关的:⑤使中黄门慰问——宋均受到皇帝的宠信;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宋均死后皇帝对他的追思怀念。

再看反衬:注意处于对立面的人物。如:残吏(劳勤张捕)、众巫(为山娶者皆娶巫家)、苛察之人(巧黠刻削,毒加百姓)。如此一来,答案即出。

总之,“五个关键”,方法既可以针对性使用,也可以围绕一道考题综合使用,或者对几道题使用同一“关键”切入进行分析,这样的训练一旦养成,不仅让学生得到想要的分数,更能从根本上培养他的读书习惯和提高他阅读古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强调读懂是教学的前提,这是“根”,也是得分的“关键”。

猜你喜欢
例析古文考点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例析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一次函数增减性应用例析
集合考点例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