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2009-01-12 08:42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道教儒家佛教

曾 敏 丁 欢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无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中许多理论与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冲突。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中国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优越感,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在中国站住脚,先要与中国本土宗教相融合。

关键词佛教 儒家 道教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1 佛教的传入

大约从公元1世纪起,从西域、南海、西南就陆续有佛教的消息传来,有一些来贸易的商人可能是佛教徒。史书中记载,东汉的楚王刘黄把浮屠和黄老放在一起祭祀,说明佛教已成为一种新信仰,汉代人对佛教的态度,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僧人传教的行业方面,都是以对待中国神仙方术的眼光去迎接这一外来宗教的。

中国佛教是在中国发展成长的,它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还是面对许多冲突。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个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自认为“中国”即天下的中心,四周的国人都是夷、蛮或狄之类比中国落后的国家,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文化通常由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大体上相当于文化形态的外、中、内三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三层结构互相对应。如佛教物质层面上的寺院建设、寺院经济等,制度上的沙门不敬王者、穿着方式等,思想上灵魂的存灭、因果报应的有无等,均曾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纠葛、论争,乃至冲突。冲突集中表现在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上,冲突的领域主要是哲学思想、政治观念和儒、道、佛三教地位高下几个方面。

首先哲学思想方面主要是“生死”、“形神”和“因果报应”之辩。佛教主张有生必有死,在没有超脱前,生死不断循环,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绵延的过程,会经历前世、现世、来世,不停地流转绵延。儒家也持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观点,但不赞成转生说和灵魂不灭论,儒家更注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成神成仙。

佛教因果报应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不同,佛教的三民是连绵不断、互为困果的。“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所以自己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报应。而中国传统是先施后报,所谓“积善之家家有余庆”,道教是一代又一代的“承负”关系,也就是说传统观念的报、承都不及本身。

佛教的传入也是对中国人时间与空间的拓展。过去中国人都只是认同自己活动的一块地域,充其量是承认通过书写文字和口耳相传知道的那一个空间与时间,人们把它叫做“天下”,又叫“六合”,在历史上上溯三皇五帝,在空间上知道九州。可是,佛教传入中国却告诉中国人,时间是无限长久,空间是无限扩展的。这个空间,就是佛教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而佛教说的时间,则叫“无量无边劫”,时间在佛教这里,变得无限大。

其次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沙门应否敬王”之争,其实质是礼制问题,是涉及君权与神权、佛教与儒家名教的关系问题。

佛教认为出家沙门见到包括帝王在内的任何在家人都不跪拜,只是双手合十以示敬意,这种礼仪与中国传统礼制相悖,因而逐渐形成了与封建兵权和儒家名教的尖锐矛盾,不断出现在水门应否向帝王跪拜的争论。

第三是三教高下之争。儒家和佛教的冲突,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对立,“忠孝观念”与“无君无父”的对立。

道教徒曾借用信仰道教的皇帝的最高政治权力打击佛教,三武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毁佛运动,尤其是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的事件,虽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但又都和佛道两教矛盾有关。

3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大有力和对佛教的排斥,再加上佛教的教义允许变通,所以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这个“市场”,在传入前期,调适与比附比较突出。汉代时,佛教在宗教哲学观念上依附道术、道学。到了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在政治观念上,佛教一直迎合儒家。

范文澜先生说:“儒家、道教、佛教的关系,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经过上千年的融合,佛教文化甚至成了汉语文化源之一,为中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大量词汇。佛教成语占中国汉语外来成语的十分之九,许多佛语还演化成日常用语,如一尘不染、一刀两断、口头禅、心心相印、安祥、导师、真谛、演说等等都是佛语。

4 结语

一种没有交流与学习的文化一定会成为一潭发臭的死水,文化需要交流与学习,然后融合,成为更为完善的文化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冲突与磨合之后,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中国佛教,而非印度佛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同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2]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道教儒家佛教
佛教艺术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道家道教研究
茶道
看中国·在浙江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