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加·依娅 韩惠萍
[摘要] 目的:探讨分娩时产道损伤引发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分娩产妇3 577例中发生的22例产道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为初产妇(77%),5例为经产妇(23%);自然分娩17例,产钳助娩5例;会阴切口处血肿6例,外阴血肿4例,阴道血肿12例。22例产道出血患者均给予血肿切开清除,愈合良好21例,1例因合并感染伤口裂开,经局部换药、理疗等处理2周后痊愈。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积极防治妊高征、妊娠合并血液病等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关键词] 产道血肿;原因
[中图分类号] R7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85-01
产道血肿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胎儿娩出过快或者产程的延长,盆底组织受压过久,会阴过度地延伸以及会阴手术操作不当等因素引起的软产道即子宫下段、宫颈、阴道、会阴等部位发生血肿,是产科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分娩产妇3 577例中发生的22例产道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8年12月共住院分娩产妇3 577例,其中阴道分娩1 789例,发生产道血肿22例,血肿发生率1.22%,比文献报道[1]的2.37%较低。17例为初产妇(77%),5例为经产妇(23%),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28岁,新生儿平均体重3 450 g,大于4 000 g的8例,自然分娩17例,产钳助娩5例。总产程1.5~17 h,平均总产程8.75 h,胎位均为头位。血肿的部位出现在会阴切口处血肿6例,外阴血肿4例,阴道血肿12例。
1.2 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
1.2.1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4例,占63.6%,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同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全身各系统各脏器灌流减少[2],导致各组织器官缺血低氧,微血管病损以及血管脆性增加,引发产道血肿。
1.2.2 产程过快3例,在软产道未得到充分扩张,胎头下降的速度过快直接造成组织损伤或深部血管的撕裂伤,导致产道血肿形成。
1.2.3缝合技术差3例,原因是侧切或发生裂伤部位的修复时,会阴周围组织、血管未被完全缝住,留有死腔,有持续渗血或出血,而发生血肿。
1.2.4 凝血功能障碍 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其止血及凝血功能均降低,同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这样的患者遇到组织损伤时,较易形成血肿。
1.3处理方法
22例产道血肿患者均在输液或输血的情况下,采用局部麻醉或辅助静脉麻醉,在阴道充分暴露的情况下进行血肿切开缝合手术,先切开血肿,清除血块,寻找出血点,予以结扎止血,分辨解剖层次,逐层缝合不能留有死腔。缝合宜用可吸收缝线。如无会阴伤口,则于血肿侧阴道与皮肤交界处切开至血肿,清除血肿后闭合血肿腔。如血肿腔暴露后,找不到血肿,则应用大圆针1-0可吸收缝线缝合后加压止血,或在血肿腔内填塞有止血药物的纱布压迫止血,24~48 h后取出纱布,并进行局部冷敷[3]。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有凝血功能不全者,及时补充维生素K及止血药物。
2 结果
经上述方法处理血肿,血肿消失,愈合良好21例,1例因合并感染缝合伤口裂开,经局部换药、理疗等对症处理2周后痊愈。产后1个月随诊,所有患者的血肿愈合良好。
3 讨论
血肿发生原因多见于妊娠合并症、分娩异常(如滞产、急产、第二产程延长)、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妊高征的产妇,血管扩张性差,脆性增加,血液凝固功能降低,临产后发生组织损伤,则易发生阴道血肿,本组患者中妊高征14例,占63.6%。故应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妊高征等疾病。当出现技术操作不当产道裂伤或会阴侧切时,缝合修补应严格细致,组织间对位良好,不得留有死腔,否则易引起阴道血肿。在使用催产素催产时,助产士要严密观察产程,掌握宫缩素浓度和滴速,如宫缩过频、过强时,及时给予纠正,防止胎头娩出过快。产后2 h内,继续在产房严密观察,这段时间除注意阴道有无明显流血外,还应该重视产后会阴、肛门坠胀、便意感明显等自诉情况,应详细检查会阴侧切及会阴裂伤修补情况,包括肛门检查、阴道检查,及时发现血肿及时处理。本组的22例血肿均是在产后2 h内发现的。产道血肿简单者,处理也较容易,而复杂的血肿,如发生在阴道旁、直肠旁或阔韧带血肿多不易及早发现,且随着血肿的胀大,累及范围较广时,牵涉到盆膈上、下及阔韧带均可同时积血,故手术处理并不那么简单,考虑的也应复杂一些,以止血为首要目的。如有继续出血者应想到有较大血管及有凝血障碍因素存在,可以给予止血药物、输血输液,针对病因处理[4-5]。
[参考文献]
[1]刘萍,于世非.产后出血104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03,27(10):911.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3.
[3]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6-947.
[4]邢永革.晚期产后出血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26.
[5]杜巧婷.4种方法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45.
(收稿日期:2009-04-22)